【中国科学报】森林采伐:不可“滥”也不应“拦”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王卉    发布时间:2016-3-22 

  过去一些年在东北、西南和秦巴山区一度出现的大规模砍伐天然林的现象,在“十三五”期间将不会重演。日前,《国务院关于全国“十三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的批复》发布。这是时隔5年国家林业局再次审核确定的全国年森林采伐限额。 

  “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停止对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进一步降低木材采伐量,是这一采伐限额最显著的特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赵士洞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它将对加快我国森林资源的恢复、推进我国林业发展、保证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木材生产形势巨变 

  赵士洞介绍,出台这一政策的一个重要背景是,我国木材生产形势这些年发生了极大变化。 

  其一,现在木材供应的压力已不像以前那么大了。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木材的代用品多了起来,诸如钢材、水泥、塑料等。其二,中国经济实力增强,每年可以用数十亿美元的巨资进口原木、板材和纸浆等,极大地减轻了国内木材生产的压力。目前,我国木材和木制品有50%以上依靠进口,新西兰、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以及一些热带国家是我国主要木材进口国。 

  1999年以来实施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等国家6大林业生态工程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森林资源迅速得到恢复性增长,可以说国土到处都变绿了。 

  “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我国天然林资源还远远没有恢复到建国初的水平。”一位研究人员说,由于早期破坏比较严重,现在我国所谓天然林大都是次生林,天然林的状况不像一些发达国家的那么好。因此,即将开始的全面停止对天然林的采伐,意义重大。 

  核心任务是森林经营 

  不容忽视的是,赵士洞表示,我国林业发展水平仍很落后,面临的问题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森林的质量差,生产力低,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忽视森林经营。 

  他认为,与前些年相比,现在许多人对森林的认识是从无节制地掠夺发展到绝对保护的另一个极端。他们觉得凡是森林就应保护起来,甚至将人工用材林也划为公益林,不经营、不主伐。许多基层林业部门不是在考虑如何提高森林的生产力,而是一味扩大公益林面积,靠政府下发的公益林补贴过日子。因此造成了林业工作没有技术含量,自然也不需要技术人才的现象。 

  新西兰的国土面积只有26万多平方公里,人工林面积约175万公顷。该国99%的木材产量来自人工林,目前的木材年产量已达3500万立方米,预计2021年可达6000万立方米,比我们国家“十三五”期间的木材产量还多。可以说,我国与林业发达国家间的差距还很大。“我国林业的出路在于改善森林经营!”近些年,赵士洞一直在为此呐喊。 

  从今年开始,我国将只能主伐人工林,因此,改善北方的落叶松林和杨树林,南方的杉木林、马尾松林、桉树林和竹林等林种的经营状况,做到良种壮苗、适地适树、适时管理,迅速、大幅提高人工林的生产力是当务之急。 

  对于大面积的天然次生林,赵士洞认为也不应只保护起来,等待其自然恢复,那样的过程将非常缓慢。而应遵循林业部门曾多年沿用的次生林改造方法,通过补植目的树种、适时疏伐和卫生伐等措施,加快其演替过程,将其恢复为“具有高生产力的近自然林”。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研究员、会同森林站站长汪思龙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现在全面禁伐的方式好是好,但太被动,与对森林资源进行积极管理和高效利用这一原则不符合。森林本身是可更新资源,需要及时、合理地经营,可利用的必须要利用。” 

  赵士洞表示,现代林业是一种科技含量很高的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它的首要目标是木材生产,同时兼顾森林在维持人类生存环境和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等方面的各种调节、文化和支持服务。按照这一目标,我国林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老龄林碳库作用有限 

  当前,我国林业发展一强调利用,就滥砍滥伐;一强调保护,就绝对保护。如何打破这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状况,真正做到走该保护的就保护、该利用的就采伐的可持续道路,是专家们关切的问题。 

  森林可以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现在需要发挥森林碳库的作用,以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汪思龙担心的是,现在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将来它们就都变成老龄林了。而老龄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保持平衡,不会发挥多少碳库的作用。 

  湖南会同是我国人工林主要树种杉木的中心产区,也是分布最为集中、生产力最高的地方,老百姓很久以前就开始栽培和利用这一树种。在汪思龙看来:“如果可以多生产杉木,并用其代替化石燃料,这就是一种主动的减排。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不能只靠对大自然的绝对保护。” 

  《中国科学报》 (2016-03-22 4版 综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