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稻鱼共生系统令联合国高官惊叹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王卉 发布时间:2016-6-13
日前,结束G20农业部长会议系列活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何塞·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马上由西安赶往浙江青田,在农业部原副部长、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处大使牛盾,浙江省副省长黄旭明等的陪同下,考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这一中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这也是他第一次专程考察亚洲的GIAHS保护项目。
2005年6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FAO列为首批6个GIAHS保护项目之一,这也是中国的第一个。
GIAHS:已赢得普遍的国际共识
“我们于2002年提出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倡议,目的在于保护世界各地的农民数千年来积淀的知识与经验。我们坚信先人创造的宝贵遗产,不仅有利于当代,还将惠及子孙后代。”格拉齐亚诺说。
为什么农业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牛盾指出,因为它体现了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强等优势。在产生较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与大自然保持良好的互动,产生了重要的生态效益。
如今在中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此都高度重视。”牛盾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3月30日,农业部下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部署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现在正赢得越来越多的共识,不仅受到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欢迎,也引起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关注,GIAHS的影响越来越大。
2014年“APEC第三届农业与粮食部长会议”通过的《亚太经合组织粮食安全北京宣言》强调,要“加大各经济体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方面所作的努力”。
刚刚发布的《G20农业部长会议公报》则指出,“欢迎推广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适当模式,包括继承和发扬良好农业实践,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展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工作。”
青田:无愧于第一个保护试点
考察中,格拉齐亚诺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方山乡农耕文化宣传教育展示中心,观看了小学生和村民们表演的“鱼灯舞”“百鸟舞”,更是兴奋地在田间体验了插秧、放鱼苗,与当地农民进行了座谈交流。
“很高兴看到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依然充满活力,对自然环境保护非常好,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在考察中,格拉齐亚诺不时对青田的工作表示赞赏,“我很惊喜在这里所看到的,这个项目的保护意义已经超出了农业本身,比如带来了很多的工作机会,带动了当地旅游。为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树立了全球典范。”
方山乡乡长刘坤对《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为提高当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能力,拓展生产功能,传承农耕文化,当地政府开展了大量工作,产生了很好的效益。不仅产生了金岳品这样的“亚洲模范农民”,带动了农民种稻养鱼的积极性,还通过学校“农耕文化园”建设和科普教材编写、“鱼灯舞”表演等多种方式,让孩子们从小认识到农业文化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保护与传承活动之中。
现任联合国粮农组织GIAHS科学咨询小组主席、长期负责GIAHS中国项目实施的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告诉记者,得益于遗产地品牌和保护措施,相比2005年,虽然现在龙现村村民的收入提高了,住房改善了,但稻田养鱼的面积并没有减少,这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代实属难得。
“以前是消灭耕牛,现在则是保护耕牛。”浙江省农业厅产业处处长杨大海开玩笑说,他以前做过多年农机局局长,现在的工作内容之一则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出身于植保专业的他而言,这也正是他非常感兴趣的工作。
保护:应特别重视功能拓展
农业不仅体现经济功能,还有其他多种功能,诸如生态、文化、社会功能,这在农业文化遗产地表现得更为突出。在闵庆文看来,11年的中国保护实践表明,农业文化遗产地是发展多功能农业、促进“三产”融合的最佳试验场。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要有紧迫感,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宝贵财富。”杨大海体会,中国“三产”发展比较快,休闲农业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内容单一,缺少核心竞争力,而农业文化遗产地则有独特优势。农业文化遗产对于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而言,是提升农业文化软实力和农村经济竞争力的非常好的抓手。而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反过来有助于更好发掘农业文化遗产内涵。
格拉齐亚诺建议,应当考虑将中国的所有GIAHS进行统一规划,打造统一品牌,建立旅游线路网络,推进遗产地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这对于习惯于传统旅游的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中国科学报》 (2016-06-13 第4版 综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