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闵庆文: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来源:国际在线    作者:王楠    发布时间:2016-8-15 

  国际在线生态中国频道报道(王楠):日前,首届中国(黔东南)有机大会暨国际有机峰会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首府凯里市隆重召开。黔东南州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突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在会后接受了记者专访。  

  闵庆文介绍到,认同一个地方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地有五个核心标准。一是它对当地居民的生计和粮食的保障。黔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也成为他们维持生活的重要保障。二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黔东南地区森林覆盖率在75%以上,其生物多样性资源非常丰富,黔东南地区也是全国著名的中药资源的产地。三是传统的技术。在黔东南地区稻田养鱼养鸭共生系统中就体现了传承一千多年历史的农耕方法。四是传统的知识。众所周知,侗族大歌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人唱歌的传承不仅是民俗的传承,更是传统农耕的传承。农耕文化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母体。五是景观和水土资源利用的方式。只有符合这五个条件才能列为农业文化遗产。黔东南地区具备发展有机生产,进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先天优势,这种优势正好体现在黔东南的两个宝贝,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  

  闵庆文说道,黔东南地区在对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方面时应注意要科学认识传统农耕方式的现代价值。黔东南地区稻田养鱼养鸭共生文化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一千多年以来创造的文化在现代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借鉴。这种借鉴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在发展现代农业时要用传统的物质要素给现代农业提供基础。黔东南地区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农业资源,可以发展特色有机的生态农业,也可以为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的育种提供材料。二是技术。在黔东南地区的稻田养鱼、稻田养鸭技术,可以在其他地区因地制宜进行推广,变成稻田养鸭、稻田养蟹的技术。传统的农业技术可以为我们提供非常丰富的可借鉴和推广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三是文化。不同地区的乡村中,传统的农业知识和农业文化体系也有所差异。  

  闵庆文指出,黔东南地区目前对于产品价值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目前更多出售的是原材料,未来可以把现代工业加工的生产技术引进到农业中来。在原材料基础上进行一些加工,将农业产业化以实现增值,同时还要拓展农业的功能,要发展多功能农业。农业是所有农业文化产业延伸的基础。要让农业可持续发展,就要保证农民收入不断增长。要让农民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里面受益,多方参与,共享发展。要让农民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参与决策和相关农业政策的制定。要让农民不只是会种稻田、养鱼,还会做鱼竿,还会开农家乐。这样的方式在我国其他地区已经有发展很好的例子,可以取其精华加以借鉴。  

  据闵庆文介绍,目前所认定的农业文化遗产大多处于贫困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地通过加工农业、品牌创建和多功能农业的带动,可以明显提高经济发展。从总体来看,农民农业劳动力还是相对富裕。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大多都去城市打工。但通过农业文化遗产地,可以调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吸纳农村劳动力。在2015年时黔东南地区就融入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将大健康产业和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农业产品不仅能为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可以为生态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将多种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当地经济水平提高。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