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第三方评估激发精准扶贫活力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王卉    发布时间:2016-8-22 

  组织国内3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的1300余名专家学者,组建33个分省调研组,深入22个省、113个贫困县、617个贫困村,完成2.2万家贫困户的实地调查与核查、1.53万家脱贫户的普查与核实工作…… 

  在主持完成2015年“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务院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任务后,中科院今年继续承担了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重大任务,并于近日向国务院领导汇报了评估结论与对策建议。 

  两次评估之不同 

  今年,中科院成立了以院长白春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玉林为组长的咨询顾问组和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刘彦随为组长的评估专家组,并委托地理资源所代表中科院牵头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工作。 

  同样是院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同样是接受了国务院委托,同样是针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三方评估,今年与去年有何不同呢? 

  “去年是对扶贫重大政策措施层面的评估,关注的是精准扶贫重大政策的各地理解、落实情况及效果如何。今年是从各省扶贫开发成效的角度,对中西部地区22个省区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满意度等进行调查评估。”刘彦随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同时,今年开展的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不仅是世界扶贫评估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项大工程,也是参与专家层次较高、担子最重的一项大任务。 

  在专家队伍和调研规模上,去年评估专家团队共有75人,完成了2300多家农户的调查;今年则是大军团作战,任务包括对中西部地区22个省的抽查和3个典型县的普查,1300余名专家学者用了2个多月完成了对3.7万多家农户的调查。 

  “通过今年的评估调查,中科院多学科、多部门的综合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把地理学人地系统与城乡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体现了地理学者大联合、大协作、大军团作战,也凸显了地理学的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特色。”刘彦随说。 

  客观反映真实状况 

  作为评估专家之一,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国土资源研究所所长廖和平参加了从培训到调研、报告的编制以及向国务院汇报的整个过程。 

  “精准扶贫地方政府都在做,但到底成效如何,从国家层面来说是很难如实了解的。这就需要通过第三方评估反映真实的情况。”廖和平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调查抽样都是临时随机抽取的,以怎样的方式、按照什么样的指标均由调查组严格掌握,以保证实地调查的独立性、客观性。 

  重庆市开州区扶贫办主任李继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印证了这一点:他们在配合评估工作时,带着评估队伍找到贫困户后便告退了。 

  “开展第三方评估的是系统之外的专家团队,体现了独立、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估原则。”刘彦随说。 

  廖和平带队在重庆调研了三峡库区等5个区县。“我们的评估调研队伍都是由硕士、博士以上学历的人员构成,并且充分考虑了专业配置。他们既有人文地理领域的土地利用、区域经济专家,自然地理领域的生态修复、自然环境专家,也有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者。” 

  同时,此次评估应用了各项现代技术。“在这次的第三方评估中,现场要填写问卷、照相、录像、录音、空间定位,回过头来十年二十年还可以有证据查询。这与以前是不一样的。”廖和平说。 

  正因如此,国务院扶贫办信息中心副主任王小林评价说,此次第三方评估的最大特点是“全程可追溯、方法可推广,留下了宝贵的科学档案”。 

  评估将持续进行 

  此次调查评估也发现了对贫困人口识别的漏评、错评问题。比如,有些地方该享受扶持的农户没享受,不该享受的却享受了。 

  “正是因为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各种问题,有些源自政府,有些来自百姓,所以才要进行第三方评估。查实问题、总结经验,以评促改,支撑决策,这是对第三方评估的定位。”刘彦随说。 

  728日听取刘彦随的汇报后,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指出,第三方评估是新时期创新管理方式的重大措施,也是客观评判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精准度、群众满意度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的督查、巡察作用,可为科学转变扶贫工作方式,消除贫困地区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其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开辟有效途径。 

  为确保扶贫工作的扎实推进,《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于今年2月印发,要求未来5年对中西部22个省份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进行考核。这也意味着未来几年针对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的第三方评估每年都将持续开展。    

  《中国科学报》 (2016-08-22 4版 综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