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生态超载:环境不能承受之重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袁一雪 发布时间:2016-8-31
8月8日,地球迎来了今年的“生态超载日”。这一日期的到来意味着,人类已经在这一天之前将地球全年可产生的自然资源耗尽,而且,人类向大气层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经超过了森林和海洋的吸收能力,渔业和树木砍伐的强度也使大自然无法及时恢复。
有环境专家就此警告称,地球的“生态超载日”来得越来越早。在2000年时,“地球生态超载日”是在9月下旬,而今年已经提前到8月8日。不过,提出这一概念的全球生态足迹网络组织的研究结果显示,过去几年中,地球“生态超载日”在日历上的爬升速度有所放缓。
概念提出
“生态超载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合作伙伴,国际民间组织“全球足迹网络”发起。
WWF中国生态足迹项目经理陈波平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球足迹网络”能追踪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的需求和支出,就像银行对账单可以追踪收入与支出一样。具体计算方法是通过对时间和资源消耗走势的粗略估算,以近科学的方法测算出人类对生态资源和生态服务的需求(支出)和地球生态承载力(收入)两者之间的差值。而“生态超载日”的到来则是人类在一年之内生态资源开始入不敷出的时间指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主任闵庆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生态超载的概念与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等概念密切相连。“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下一个地方生态系统服务所能支撑的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也可以利用足迹方法表述为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下一个地方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生态系统空间,即生态服务供给。”
生态足迹则是指提供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系统空间,即生态服务消费。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指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生态超载日的计算,就是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生态足迹)放在一起比较,如果供给大于消费,那么这个地方就有生态盈余;反之,如果消费大于供给,则说明这个地方超载,也成生态赤字。”闵庆文说。
生态危机
有国际专家表示,“生态超载日”的到来,说明今年人类已耗尽自然资源补给,对陆地、树木和鱼类的开采捕捞,已远远超过地球生产能力。
而且,组织此次测量工作的“全球生态足迹网络”称,生态超载率最高的是澳大利亚和美国,这两个国家肉类消费对环境构成的影响较大。碳排放是地球透支最主要的原因。目前在人类对自然的需求——又称“生态足迹”——中,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占到60%。
“全球足迹网络”主席马西斯瓦克纳格尔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的生态赤字变得越来越大,而是这种状态无法长期维持。纵然我们已经深陷赤字危局,但大家仍然没有采取措施以重回正轨。”目前,全球人口每年消耗着1.6个地球的生态资源,并且在2030年之前将达到2个地球,而到本世纪中叶,需要3个地球才能满足得了人类的需求。
理智看待
尽管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确实紧迫,但是闵庆文认为,人们要科学看待“生态超载日”。
“需要指出的是,人们生活的地域空间与实际的生态空间是不完全相同的。地域系统的开放性和技术进步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目前的核算方法也还不成熟。比如,按照生态足迹方法对一个地方核算的结果就往往与利用其他的可持续性指标所得的结果有较大差异。‘生态超载日’概念的提出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态忧患意识和消费意识具有一定的意义,至少可以起到一种警示作用。”闵庆文表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