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一带一路”:科技支撑看得见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王卉    发布时间:2016-9-13 

  “我们在中亚及俄、蒙等国家和地区组织过10多次综合科学考察,并与俄、蒙等国科学家已有十多年的合作,有很多都是老朋友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在理念上已经得到认可,当前急需的是通过平台让更多项目落地。 

  最近,第33届国际地理联合会大会在京举行。其中,2016“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智库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分论坛之一。来自多国的科学家在论坛上呼吁:全球地理学家应共同加强“一带一路”研究。 

  开局良好 

  “一带一路”已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认可。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司原司长、“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秦玉才透露说,截至目前,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而中国同20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协议,并与俄、蒙等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时,莫斯科至喀山铁路、中亚天然气管道线路等一批有影响的标志性项目正在落地生根。 

  据“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区域生态经济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董锁成介绍,诸如科技支撑国家“一带一路”、“中俄蒙经济走廊”、西部大开发、主体功能区、 “十二五”城市环境保护等重大战略研究和决策咨询,已经获得重大社会影响及相关部委的认可。 

  从外方而言,俄罗斯联邦议会议长助理、俄罗斯科学院院士Arnold Tulokhonov评价说:“相关工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加快推进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建设欧亚跨大陆板块交通经济带,以及为俄罗斯制定区域开发战略提供了科学支撑。” 

  “中科院作为中国最大的科研机构,在‘一带一路’这样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中,必须要有所作为。”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曹京华表示,过去3年,中科院与发展中国家开展了大量务实合作,其中不少工作是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开展的。比如,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药物开发科教中心、在缅甸建立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了生态环境科教中心、在斯里兰卡建立海洋和环境中心…… 

  除了开展科研工作,这些中心也在努力把中科院的技术和产能转移到这些国家,改善当地民生问题,同时宣传中国绿色、协调发展的理念。 

  科学使命 

  秦玉才指出,科技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智慧力量,“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科技合作、科技人才和交流活动的支持与引领。 

  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莫斯科地理研究所副所长Vladimir Kolosov则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会带来诸多科学研究机会。从地学的角度来说,尤其要关注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而不是粗犷的过度发展。他同时指出,在中亚、欧洲的过渡地带,有很多数据都是欠缺甚至没有的,需要科学家建立数据库进行联合考察。 

  在我国,从国家层面到中科院,都有一系列支持国际合作的手段和项目。今年年初,中科院正式推出“一带一路”战略行动计划。 

  “中国要对人类有所贡献,从大的方面来说,最佳的办法就是把我们的发展机会同其他国家的发展机会和思路有机结合起来。”曹京华表示,如果科学家总做中国本土的东西,不走出去,其视野和国际影响力都会有所欠缺,大尺度的创新和贡献机会也会少很多。“一带一路”倡议则给科学研究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教育方面一定要强调和重视人才的培养。要培养更多了解世界的人,也要培养更多了解中国、热爱中国的国际朋友,共同推动各国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曹京华介绍说,为此,中科院每年招收200余名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来华攻读博士学位。 

  未来挑战 

  面向未来,秦玉才认为,科技人员要结合“一带一路”重点方向、重点布局和重要任务,推进科技体系创新,凝聚国际创新资源,构建国际协同创新平台;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在生态、气候、医疗、工程技术等共同关心领域的务实合作。 

  他同时建议科研单位充分利用经济、管理与信息相融合的科学优势,积极承担重点研究课题,为决策与政策制定提供咨询。 

  在董锁成看来,未来应建立科技人文交流的长效机制,完善国际科技合作制度及配套机制,及早启动“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计划,同时推进互利共赢、多层次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科技交流机制,实施互补型和互换型合作。 

  专家们还建议,由中科院牵头,以中亚五国、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的国家科学院为主体,以中东、东南亚、南亚、欧洲国家的科研机构为补充,推荐各国顶尖科学家参与,创建“一带一路”国际科学联盟,以促进沿线国家科技界的国际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出战略性意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