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湖州南浔:桑基鱼塘里的生态文明样板
来源:新华网 作者:车海芬 发布时间:2016-10-18
在南浔区,传承千年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至今保存着完整的生态农业系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典型的生物多样性。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又赋予了桑基鱼塘更深的内涵。这张生态金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世界级宾客慕名前来。
2014年,桑基鱼塘系统入选传统农业系统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使南浔区成为全市首个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传统农业系统,目前正在冲刺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南浔的生态样板
闵庆文是一名普通的游客,走过乌镇、西塘等不少江南古镇,也早已将南浔古镇排进了自己的旅程表;闵庆文又是一名在生态农业与农业文化遗产等领域躬耕科研多年的学者,融合丝绸文化、蚕桑文化以及渔业文化等多重元素的桑基鱼塘,一直是他关注的焦点。
去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受邀担任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单位评审组组长。这次契机,让他首次听说自己心心念念许久的旅行目的地上,涵养着人类农耕文明史上种养结合的智慧典范。
2014年5月,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正式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单位,这更加剧了闵庆文想要来到南浔,领略兼具“鱼米之乡”与“丝绸之府”美誉的独特韵味。
在2014中国?湖州桑基鱼塘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论坛上,经过现场观摩、切磋交流、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闵庆文不仅圆了心愿,也在南浔留下了自己将桑基鱼塘放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等命题的新思考。
“保留之完整、继承之延续、融合之自然,都是其最大的亮点和卖点。”在闵庆文看来,不少农业文化遗产地都位于偏远的乡村,经济落后、信息欠缺、科学技术低下等因素迫使传统农业技术、知识体系和生态系统滑入濒临破坏甚至消失的境地。
规划发展动作不停
每年春季,和孚镇都要补植鱼塘边的桑树,果桑、观赏桑和农桑都在补植之列。观赏桑是由省农科院培养,外观犹如倒挂杨柳十分优美;果桑用于桑果采摘活动和做桑果酒;农桑除了供村里10多户养蚕户采摘外,其余用来做桑叶茶。
补种桑树让桑基鱼塘的老旧面貌华丽变身,原先从农民手中流转过来的旧鱼塘,经过清淤和堤岸修复又被农户“抢”去预订。之前村民对东一片西一片的桑地没信心养蚕,如今,大家积极咨询发蚕种的时间。
“我们桑基鱼塘办公室也要养蚕了。”原来,为增加桑基鱼塘的文化内涵,核心保护区将设置具有历史沉淀性,又兼具互动参与性的养蚕室。“下个月建成后,5月要养10张蚕种。”荻港村老书记何根法开心地说。
多年来,南浔区对原生态桑基鱼塘开展修复性保护,使其成为传统养殖业向纵深发展新途径,推进村民致富,成为新的旅游景点。在对原生态桑基鱼塘修复性保护的同时,该区充分挖掘桑基鱼塘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内涵,引导农民在经过老鱼塘改造后的标准鱼塘塘基上种上果桑、果树、油菜、芝麻等作物,演变成“果基鱼塘”、“油基鱼塘”、“菜基鱼塘”,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得到传承创新发展,目前全区已建成新型桑基鱼塘近2万亩。
专家共话传承保护
浙江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叶明儿,是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主持者,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让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相结合。在菱湖镇射中村考察时,村里的箭墩、箭潭、羿庙遗址等遗存神话,让他看到了桑基鱼塘发展的新方向。他说,两者有机结合,是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途径。桑基鱼塘的发展,可以既进一步促进了种桑、养蚕及养鱼事业,又带动了缫丝等加工工业,逐渐成一种完整、科学的人工生态系统。
对此,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舒惠国也有着同样的看法。他说,蚕桑工作者要有一个大胸怀,走出蚕桑看蚕桑,尝试多种经营,结合旅游业发展,在丝绸文化研究、蚕桑文化内涵延伸、湖丝品牌打造、文化特色凝练等方面下功夫。
丝绸之路是现在诸多行业、诸多专家学者都在深思的话题。丝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友谊之路、产业之路,是蚕桑产业的发源地。通过研究、挖掘、传承、创新等方式,借桑基鱼塘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平台,将其打造成南浔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名片、真亮点。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