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千烟洲”:长征精神代代传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崔雪芹    发布时间:2016-10-25 

  编者按: 

  为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本报特别选取了长征路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中科院野外台站、基地,梳理它们不平凡的建设发展历程,借此见证中科院人的责任与使命,传承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本报记者 崔雪芹 

  “千烟洲生态试验站的建立与发展,本身就是一场长征。”这句话被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中科院江西千烟洲生态试验站的每个人挂在嘴边。 

  1020日,老中青三代试验站科研人员,与前来慰问的中科院党组成员、工会主席、京区党委书记何岩一行,共同见证了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长征路上科苑人”活动正式启动。 

  “千烟洲模式” 

  “长期以来,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中科院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懈奋斗,现在我们脚下的千烟洲,经过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的努力,已经成为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山区林学和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和开发示范的主要平台,这是驻扎在红土地上的科苑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成就。”何岩来到这里后有感而发。 

  说到江西千烟洲生态试验站,不得不提到中国科学院原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组织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简称南方队)。这个考察队自1979年成立,历时10年对我国南方亚热带丘陵山区9省的资源、环境、经济进行了综合考察研究。千烟洲是当时四大综合科学考察队唯一开展检验科考结论的试验示范基地。 

  为了更好地将科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南方队选择了这块条件极为恶劣的红土地进行综合试验示范,从而诞生了中科院—江西省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 

  1984年到1994年的10年间,试验站创建的“丘上林草丘间塘,河谷滩地果鱼粮”的“千烟洲模式”,在江西省38处示范点推广,面积达40万亩。该项成果后来荣获多项国家奖励,并作为南方红壤丘陵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综合发展的典型范例写入高中地理教科书。 

  进入21世纪,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试验站注重示范研究,而基础理论研究能力不强,曾一度转入低谷,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领导与专家一次次开会论证试验站的着力点究竟应该定位在哪里?这又是一场艰难、漫长的摸索过程。 

  而这一新时期的科研目标在得到中科院领导的支持后,以人工林科研与技术支撑为契机,为试验站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几代人诉说“长征路” 

  从第一任站长李文华院士算起,30年间,试验站已经产生了6任站长。 

  其中,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江西千烟洲生态试验站站长王辉民已经与试验站打了10年的交道。他一直用“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描述自己的工作,并把千烟洲站的发展历程比喻成新时期的长征。 

  初到千烟洲,第二任站长程彤的出现,让大家略感意外。这位80岁的老人精神饱满,退休后依旧每年都来此地住一段时间。“现在哪怕让我管管钥匙,写写站上日志,对我来说也是件幸福的事情。”他说。 

  据介绍,试验站筹建时,科学家们决心就很大,一定要在这里扎下根来。他们实施有偿承包,90%的利益归农民,让农民逐渐接受了他们的科研理念。先搞生产,改变环境,再搞科研。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终于使荒地变果园、荒山变森林。 

  在老站长汪宏清的心里,千烟洲30年的建设历程“实际上就是一次长征”。当年,他们住在15里路之外的一个小农场,没有路,就蹚水走;没有经费,就靠借钱维持。然而,种种困难、接二连三的挑战,都没能阻碍他们前进的步伐。 

  2003年开始,杨风亭就来此做博士论文。这位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的优秀共产党员、被昵称为“大管家”的女副站长,长期在站里从事科研工作,最长的时候一年在站里连续工作8个月之久。 

  马泽清虽然是1983年出生的小伙子,却已经是站里的“老人”。在站上的12年间,让他真切体会到科苑人的纯真和质朴。过去的日子里,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站上的每一个角落,测量了样地的每一株树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中青三代千烟洲人把青春献给了这片红土地。而为了这块洒满革命先辈热血的土地,他们正在也并将继续为之挥洒汗水,无悔奉献。 

  千烟洲未来更美好 

  “作为野外站,最重要的是学科特色,有自己的定位和长期的积累。只要特色鲜明,积累充分,总有一天会出彩。”何岩说。 

  在他看来,江西是国家革命老区,科学院人必须精准扶贫,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科学院人有责任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科研、示范、监测,这些野外台站的基本任务——千烟洲未来的着力点是否要作出调整?这是王辉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无疑是提纲挈领的一条。 

  为此,试验站沿着保护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传统脉络,把目标锁定在人工林的科研开发上。试验站提出了人工林的发展应从数量发展转向质量改善,并把人工林结构优化作为该站的特色内容予以重点推进。 

  未来,试验站还将建设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关键过程对环境变化响应等若干研究平台和科普教育基地。这些关乎未来的目标,被王辉民描绘成不亚于又一次“长征”。 

  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试验站的科苑人也倍感振奋。传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自力更生,矢志创新,科研工作者们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把更精彩的论文、更丰硕的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中国科学报》 (2016-10-25 1版 要闻)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