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石头垒出片片良田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姚媛    发布时间:2016-10-31 

  在太行山东麓,从山脚向山顶望去,层层叠叠分布着一块块用石头垒起的梯田。河北省涉县境内均为山地,“涉县旱作梯田农业系统”就存在于这片总面积达21万亩的旱作梯田中。近日,第三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省涉县召开,与会专家就农业文化遗产多功能及其适应性、保护与多功能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精耕细作的生态系统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传统农业是在有限耕地里连续开展作物种植为基础的精耕细作,更重视农区内部资源潜力的挖掘,用地养地相结合是传统农业精华之一。作物生产的灌溉需要,客观上要求同一流域的农民相互协调,以便建设水利体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骆世明说。 

  涉县井店镇王金庄,是石厚土薄、降雨极少的石灰岩山区。这里的土层厚的不足0.5米,薄的仅0.2米。可在历史上,到了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份,人口不减反增。记者看到,有的田里种上了白菜,绿油油长得正旺,每年这里可种植一季谷子、一季稻子。涉县的人们经营旱作农业究竟有什么诀窍? 

  “涉县旱作农业文化系统已有800年历史,漫长的岁月中,人们总结出一套藏粮于地的耕作技术,存粮于仓的贮存技术,节粮于口的生存技巧。”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说。涉县县委书记李书生介绍,涉县旱作梯田农业系统总结出精耕细作与集雨保墒相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旱作农业耕作和持续利用技术,如选择适宜的抗旱、耐旱作物与品种,合理轮作倒茬技术,错季适应栽培技术,水窖、水池、水柜、塘坝、水库等集雨设施建造技术,“悬空拱券镶嵌”式梯田石堰修建技术等。 

  漫山遍野的梯田里,种植着谷子、玉米、花椒、柿子、黑枣等作物。无论是在王金庄的石板街,还是田间地头,毛驴随处可见。“将花椒种植在梯田边,既可以保持水土,起到‘生物梗’的作用,平均每亩还能增加900元的收入。”井店镇党委书记李海军介绍说,“毛驴是重要的生产、运输工具,同时还是有机物转化的重要环节。石头、梯田、作物、毛驴、村民相得益彰,融为可持续发展的旱作农业生态系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的生态智慧。” 

  农业遗产如何保护? 

  王茂延老爷子已经81岁了,他正在将大小石块一一垒起,修复今年夏天因降雨被冲毁的梯田。农民赶着毛驴在地里犁田,妇女带着孩子在水渠边洗着衣裳……“农业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其他类型的遗产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融为一体。因此,以村落为中心的社会生态系统是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孙庆忠分析道。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认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建立三个关键机制:以生态与文化保护补偿为核心的“政策激励机制”,以有机生产、功能拓展、“三产”融合为核心的“产业促进机制”和由政府、科技、企业、农民、社会构成的五位一体的“多方参与机制”。 

  据了解,涉县旱作梯田农业系统已入选农业部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将要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认为,涉县的旱作农业系统十分完善,申遗成功要想转化为生产力,体现在农民收入上,一是当地的农产品如谷子、红薯、花椒的品牌仍需更加突出,二是应与旅游业结合。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员卢琦认为,涉县旱作梯田农业系统要在国际上找到位置,应当确定好涉县农耕文明的准确地位,并与生态文明接轨。在发展旅游方面,要秉承全域旅游的理念,在全县范围内挖掘有价值的遗产。同时,还通过职业农民培训等方法,让更多职业农民、关注遗产发展的企业来带动农业文化遗产的发展。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