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廖小罕:无人机是一场技术革命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于跃 发布时间:2016-11-9
无人机在几年前对大众来说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如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热度与日俱增。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无人机究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会产生哪些新的问题?应如何加以管理?
带着这些疑问,中国经济网记者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廖小罕进行了采访。曾长期在科技部担任科技部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司副司长、基础研究司副司长的廖小罕今年2月由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任转任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副所长,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组织无人机应用的研究工作,而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早在几年前就与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联合成立了无人机遥感应用专家组办公室,正在致力于无人机的应用规划布局和标准制订等工作。
科技发展使无人机进入大众化时代
谈到无人机在中国越来越高的普及率,廖小罕认为,无人机的发展会带来一场技术和生活方式的革命,其影响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要深远得多。他表示,这场革命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技术的积累使得进入门槛不断降低,现在即使是比较小的一个团队,也可以把无人机的创新和产业化工作做得非常好。
廖小罕表示,现在无人机逐渐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原来想象中的无人机都是高大上的,现在即使是一些玩具也应用了许多先进的无人机技术。科技的发展普惠到每一个人,“就像现在出行用手机导航是个司空见惯的东西,”廖小罕用手机技术的发展来举例说,“但是往前推几十年,谁能想象用手在屏幕上点一点就能定位导航?无人机的发展也是这样的道理。”
廖小罕介绍,除了遥感以外,无人机由于其灵活便捷、能耗低的优势,在多个方面都具有很大潜力,例如无人机喷洒农药、无人机快递等。廖小罕特别举例说:“非洲一些国家公园在反盗猎方面,以前是靠直升机,出动一次要耗费大量资源,人坐在飞机上也有相对高的风险;通过使用无人机,人们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下操作多台机器,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把目标区域全部覆盖,既节约成本又降低了风险,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廖小罕还特别提到在游戏领域目前非常火的穿越机,吸引了大批的青少年发烧友。
正在打造的遥感“数据航母”
遥感包括航拍、航空摄影,是目前无人机应用最多的方面。廖小罕谈到,以前做遥感要依靠卫星,但是卫星有几个问题,第一,轨道固定,第二,受天气影响比较大,第三,分辨率也是有限的。无人机的出现给遥感领域带来了大调整,“现在这三个问题都解决了,无人机需要什么时候飞就能什么时候飞,分辨率由于与地面距离近可以达到很高的标准。这样的灵活性使无人机在灾害面前也可以迅速反应,是其他手段、工具所无法比拟的。”
廖小罕谈到,对于不是大范围的区域判断,比如在局地交通规划的设计,城镇化建设上,用无人机获取遥感数据是非常便利的,所以很多用户趋向于采购无人机的数据, “一种很形象的说法,就是无人机低空‘拦截’了卫星。”
对于遥感数据市场,廖小罕认为,卫星遥感因其独特性目前无法被替代,但照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无人机在市场份额中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廖小罕介绍说,在遥感方面,单一无人机所产生的数据价值有限,但如果能将大量无人机的遥感数据汇聚起来,量变引起质变,这些厘米级的数据就能产生巨大的价值。他将这种汇集称为“数据航母”。
发展面临管理和标准问题
廖小罕对当前无人机的管制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展望。他表示,现在各个公司生产的无人机数量非常多,大疆公司生产的就有30万架左右。“大家都在同一片蓝天下,但无人机和有人机在一起飞就会出现问题,需要科技来解决融合空域飞行的问题。”“还有无人机带来的隐私问题。”对无人机必须进行有序管理,现在需要一个全国性的管理办法。
廖小罕认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无人机的有序管理可能会很快实现,将来无人机之间也会有非常精准的控制,“将来天空中可以有非常密集的、像鸟儿一样多的无人机,它们之间要相安无事,就涉及到无人机组网的问题。通过组网,无人机之间可以相互识别,从而相对安全地进行飞行,这也是领域中的前沿技术问题。” 廖小罕说,“现在无人机之间为什么不能互动?因为众多厂商所生产的无人机标准不统一,在这方面还要有待于国家制定统一的标准。”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