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规避现代农业危机须向传统问道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王卉    发布时间:2016-11-15 

  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在这样一个惜土如金、视水如油的资源极度匮乏的石灰岩山区,人们创造了被称为世界一大奇迹”“中国第二长城的涉县旱作梯田系统。 

  在王金庄,至今还有不少人保存着30多年前的谷子,而且还能食用。日前,在河北省涉县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上,涉县农牧局副局长贺献林对《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 

  包括涉县旱作梯田在内的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生存智慧的真实写照,是中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典型样板,对当下和未来也不无借鉴意义。 

  旱作梯田的独特魅力 

  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2014年被农业部批准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6年进入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预备名单。 

  涉县旱作梯田系统展现了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结合,是涉县山民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通过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自然生态条件和谐共生、协同进化的产物。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说。 

  涉县人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食物资源,通过传承800年的藏粮于地的耕作技术、存粮于仓的贮存技术、节粮于口的生存技巧,使得十年九旱的山区即使在严重自然灾害的大灾之年,人口不减反增。 

  有不少灾民是从饿殍遍野的平原地区来到太行深处安家落户,在经济还不发达的历史阶段,这里确保了他们的生计安全。 

  今夏的一场大洪水使涉县1000多亩梯田被冲毁。但在路途上不时可以看到,很多农民在维修梯田,或赶着毛驴、驮着驴粪去耕种。当地农民对梯田农业的钟爱根深蒂固,至今仍生活在传统的农作体系之中。 

  但贺献林也不无忧虑: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梯田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越来越少,耕种者以50~70岁的人为主,已有地方出现梯田撂荒现象。 

  很多专家认为这里的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利用还不够充分,建议以特色农作物为基础发展优质农业,以壮观的旱作梯田为基础发展休闲农业,提高当地农民的收益。涉县县委书记李书生对这里的投资开发也很谨慎,担心过度过快商业化开发会破坏这里的淳朴民风。 

  文化传承的物质见证 

  现代农业给我们带来的高产、丰收与劳动力解放勿庸置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樊志民表示,但大规模集约养殖建立了许多动物集中营,大规模单一种植带来了作物种质资源的消亡,人工设施农业把田园变成了车间 

  最关键的是,樊志民认为,由现代工业化农业带来的能源与资源的耗费,土壤、水源、空气的污染,化肥、农药的超标,食品安全性的降低等,已成为人们需要着力应对的紧迫问题。 

  用地养地相结合是中国传统农业精华之一。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骆世明说,由于引入和发展了化肥工业、农药工业,曾经被西方学者描述的欧美土壤状况在中国出现了。被剥夺了培肥权利的土壤母亲在反抗着,土地正在罢工,土壤地力在退化。他说。 

  西方如今恰恰在学习东方传统农业,开始了有机农业运动,并逐步成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形式,替代工业化农业 

  未来发展的确需要从传统农业中汲取智慧。骆世明表示,为了人类当前和未来的粮食和生计安全,要开展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及其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动态保护。 

  保护传统品种迫在眉睫,晚一步就没有了。我们在收集过程中,出现过错过15天,甚至错过1小时,就被农民丢弃的品种。内蒙古敖汉旗农业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徐峰说。 

  内蒙古敖汉旗入选GIAHS项目,为传承和保护农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濒临灭绝的种子焕发生机,传续了千年谷香。2013年以来,敖汉旗通过逐村推进的方式,先后完成了全旗15个具有杂粮种植传统乡镇及地区的搜集整理,搜集濒临灭绝的传统农家品种218个。还建立了“GIAHS—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品种保护基地 

  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地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护种子,每一粒种子、每一个种质资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和未来作物的来源,还是一个文化传承至今的物质鉴证,它维系着人与土地最亲密的关系,容住着不同时代人的情感基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说。 

  竞争加剧应保护有方 

  从全球和国内的形势来看,申报越来越难,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求越来越严格,评审越来越认真,联合国粮农组织GIAHS科学咨询小组主席、长期负责GIAHS中国项目实施的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说。 

  闵庆文认为,需要重视认定后保护与发展的技术指导与监督评估工作;总结并推广保护与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典型案例;加强科技支撑工作。 

  值得欣慰的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凸显,农民文化自觉性与保护积极性显著增强。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对现代农业后果的生态补救,是对乡土中国世代传承之生活方式的重建与回归。在孙庆忠看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则包括与农业景观浑然一体的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因此整体保护传统农业的文化与社会系统,是恢复乡村活力的重要策略。 

  《中国科学报》 (2016-11-15 4 综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