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从“佛披黑裟”到“金字招牌”,“煤都”如何炼成“大同蓝”?

  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文雅    发布时间:2017-2-9 

  新华网太原29日电(张文雅)山西省环保厅日前发布了2016年山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大同连续四年在山西省11个地市中排名第一。 

  近年来,全国多地雾霾严重,然而曾是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城市之一的大同,空气质量却逐年向好。2016年,大同是山西唯一一个没有启动雾霾橙色及红色预警的地级市。已成常态的“大同蓝”,成为了这座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又一张“金字招牌”。 

  地处华北,盆地地形,煤炭重镇,历史欠账多……在一系列不利因素制约下,“中国煤都”如何炼成“大同蓝”? 

大同古城 张广志摄

  “大同蓝”有多蓝?“北方城市的清流!” 

  数据显示,2016年大同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314天,比2015年的292天,增加了22天,超山西省定目标任务53天,优良率达到86%,高于省定目标近15个百分点。 

  近四年来,大同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尤其是一级天数快速增加:从2013年的35天,上升到2016年的61天。 

  数据变化符合市民观感。市民张爱中说,最近四五年,大同的空气一年比一年好,不管冬夏几乎都是蓝天白云,“以前,大同有条件的人都往外跑,叫‘生态移民’,如今周边城市雾霾严重时许多人会来大同‘避霾’,这也是近些年出现的新鲜事儿!” 

  外地人也为“大同蓝”点赞。近期在大同调研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义丰说,上世纪末的大同,典型的脏乱差,“乌烟瘴气”,两相对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大同南环桥 何金春摄

 

  “大同蓝,北方城市中的清流。”一名网友近日在社交网站上传了几张大同蓝天的照片,深蓝清亮的蓝引来网友跟帖盛赞。 

  空气变好,大同市民幸福感倍增。从2016年开始,“大同蓝”在民间不胫而走,越叫越响。在朋友圈里自豪地晒蓝天白云,也成为许多大同市民的习惯。 

  “大同蓝”已成为大同新的旅游品牌。从2016年开始,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书记张吉福,市长马彦平多次在不同场合推介“大同蓝”,称“大同蓝”已成为大同市的“新标志”“新名片”“金字招牌”。 

  在全国瞩目的“人说山西好风光”电视竞演期间,张吉福穿上象征“大同蓝”的蓝色T恤,推介“大同蓝”:“大同天蓝气爽”“空气质量全省第一”。 

  据大同市干部介绍,每当遇到外来嘉宾,张吉福等党政领导总是不遗余力地宣传“大同蓝”,对内则为干部群众加油鼓劲,倡导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同蓝”。 

  “大同蓝”咋来的?不靠风刮,不拿GDP换 

  外地人很难想象,大同空气曾有多糟糕。 

  “十年前,大同的天就像扣了个黑锅盖,一年见不上几天太阳,那时天灰地黑,浅色衣服不能穿,道路尘土飞扬,窗户缝贴上胶布家里依然一天一层灰。”大同市民杜毅的这番话,是大同市民的共同回忆。 

  数据显示,2003年大同二级以上良好天数为145天,是全国空气污染最重的十大城市之一,全国113个重点监控城市中环境质量排名倒数第三。 

  “云冈大佛披黑裟,城市处处脏乱差”。彼时,因污染严重,大同标志性景点云冈石窟里的大佛被媒体形容为披上了“黑袈裟”。 

  那么,在全国多地时常“十面霾伏”的背景下,大同如何完成“逆势转身”? 

  “‘大同蓝’不是风刮出来的!”地理学专家张义丰说,有人认为大同雾霾靠风刮,实则从地理角度看,大同是典型的盆地地形,污染物不易扩散,如风能刮走雾霾,就无法解释大同过去持续多年的严重污染。 

 大同土林(新华社发 詹彦摄)

  数据显示,“大同蓝”也不是拿GDP换来的。20132015年,大同的GDP增速分别为8.3%7.4%9%,分别在全省排名第七、第一、第一,而也正是从2013年开始,大同空气质量连续4年排名全省第一。两相比照可发现,大同空气与经济大体上是正相关关系,而非此消彼长。 

  2016年,受煤炭减产3000万吨等因素影响,大同GDP增速下滑。然而,有关专家认为,煤炭减产与空气质量的提升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因为就煤炭污染而言,在当前现代化的采煤条件下,生产环节几乎不产生污染,污染的形成主要源自消费环节。 

  资料表明,大同市的煤炭消费总量实际是不降反增。2016年,大同非煤产业异军突起,取得了近年来的最快增速,占据了大同工业的半壁江山,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1.1%,比去年同期提升12.6个点。 

  其中,医药、冶金、食品、化学、建材和电力六大行业分别增长了16.2%33.5%82.7%9.7%12.1%18.9%,这些都是消耗化石能源的企业和产业,都会造成污染,但结果都实现了减排目标,最终“增长不增污”。 

  “大同蓝”咋炼成?“治霾加减法”综合施策 

  多位大同干部认为,“大同蓝”的出现,是大同市委市政府采取了系统性措施,综合治理的成果,归纳起来,“大同蓝”直接得益于两个措施: 

  一是工程类措施,通过不断加大投入,提升空气自净能力,重在做“加法”。据大同市林业、园林部门介绍,近年来,大同市下大力气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恢复植被和森林,建设城市隔离带和城市湿地公园,成效非常明显。 

  数据表明,光是2016年,大同市建成区新增绿化面积116.78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了40.96%、36.84%和1527平方米。 

  北京华夏健业生态农业研究院刘国栋以左云县为例:左云森林面积达到了6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生态林的广布是根本性的治理举措之一。” 

  此外,大同还投入巨资,环境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大同火山群(新华网发 付宇鹏摄)

  二是管理类措施,通过软硬手段削减污染总量,重在做“减法”。 

  据大同市环保局介绍,大同一方面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培育全社会环保意识,另一方面打出了控煤、治气、管车、抑尘、治企、预警、取缔“土小”等八项管控“组合拳”,通过铁腕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八项‘组合拳’没有太多的独特性,但重在严格落实,同时要积极寻找替代方案,对污染源实行‘釜底抽薪’”,大同市环境保护局局长赵晓宁说。 

  比如控煤,大同在控制散煤的同时,大力扩大集中供热面积,目前覆盖率已达到99.7% 

  针对汽车尾气,大同将公交车全部置换成为新能源车和纯电动车,近两年共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30182辆,并安装启用了公共自行车,鼓励绿色出行。 

  “大同蓝”啥启示?三个关键词缺一不可 

  多位大同干部认为,“大同蓝”是多措并举的成果,也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大同近年来多方面工作的成效,如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功能的优化、经济及能源结构的调整等。 

  此外,受访的干部群众还认为,大同治霾取得初步成效,三个关键词缺一不可: 

  一是坚定理念。一些干部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大同得到了真正的贯彻落实,全市上下同心同力共建生态大同的良好氛围已形成,“大同蓝”的出现是坚持这一正确理念结出的硕果。 

  二是主动作为。大同市长马彦平说,按现行的政府考核制度,环保是一项约束性指标,而经历过雾霾之痛的大同,从上到下、从群众到干部,都形成了追求蓝天白云、清爽空气的高度共识和自觉。 

  “换句话说,大同抓环保,不视之为约束性指标而被动工作,而是作为发自内心的价值追求去主动作为,这是大同雾霾治理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是久久为功。许多大同干部群众还认为,“大同蓝”是历届大同市委市政府回应群众对洁净空气的热切期盼,坚持不懈治理,久久为功的结果。 

 文瀛湖公园(新华网发 付宇鹏摄)

  尽管治霾成效明显,但大同并没有止步。 

  赵晓宁坦率地说,空气质量越来越好,环保部门的压力反而越来越大,一方面来自社会关注高,空气质量不能“掉下来”,另一方面市委市政府“毫不满足”,仍在自我加压,且要求越来越高。 

  2016年二级以上良好天数数据出来后,我曾和市长说,今年往后治理空间越来越小,压力太大不好干,市长则说,不是有封顶吗?一年就365天不会变多,全年天都蓝了,任务就不会再增了。”赵晓宁说,从中可看出大同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的决心。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