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中国复兴“锈带”力促“孔雀东北飞”
来源:新华社 作者:徐扬 赵洪南 发布时间:2017-2-9
5年前,从英国留学归来的辽宁人高嘉蔓,放弃了父母在老家安排好的一份安稳工作,孑然一身去到千里之外的上海打拼。如今,29岁的她在上海从事教师工作,但每天光上下班就要花费2个多小时——如果是在老家上下班,只需要20分钟。
尽管如此,高嘉蔓还是喜欢上海色彩斑斓的生活、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以及海派文化,并不愿意回东北老家。
在中国东北,像高嘉蔓这样选择离开家乡外出打拼的人并不在少数。特别近几年,随着东北经济的整体下滑,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去,追求更好的发展前景。
最近,东北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发布了2016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显示两所大学去年本科毕业生选择留在辽宁就业的分别只有27.6%和25.55%。
哪里经济强、机会多、前景好,人才就会向哪里集聚。“孔雀东南飞”现象近年来在东北再次凸显,引起高度关注。
国家发改委委托有关机构进行的初步测算显示,剔除人口自然增长因素,2010年至2015年东北三省人口净迁出约24万人,并非外界所传“东北一年流失百万人”。
与人口总量变化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东北地区人才的结构问题,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和中高端技术、管理人才的流失现象。
25岁的戴宁是辽宁人,即将从东北一所名牌大学的经济学研究生院毕业。他选择去了北京一家央企就业。“其实我不想走,但想留留不下啊!”戴宁说,“现在东北没有给我这个专业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我只能走。”
国家发改委振兴司司长周建平说,东北人口流失没有外界传言的那么严重,但要承认,流出的很多都是中高端、管理型人才。
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现今,欲洗净“锈迹”、重振辉煌的东北对人才的渴望异常强烈。
“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要人来干。”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金凤君说,从这个角度看,制约东北振兴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才。人才的短缺和流失,已经成为了东北地区这一中国“锈带”力图复兴的一大障碍。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认为,对于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东北来说,人才就是最好、最有效的供给。
这种认识现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并体现在一系列政策措施中。
去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对外公布,强调东北要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放在优先位置;研究支持东北地区吸引和用好人才的政策措施。
国家发改委曾表示,将研究支持东北地区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政策举措,进一步完善能够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的分配激励机制,支持东北地区通过事业留人,通过有竞争力的待遇留人,通过良好的工作氛围留人。
让东南飞的“孔雀”回心转意,中国各级政府相继打出组合拳。
今年春节前,中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东北地区”罕见地成为就业引导目的地。
教育部官员近日表示,将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这些举措向市场释放了明确信号,对东北人才问题的关注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并开始拿出具体办法。”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认为,一系列政策举措将有利于东北改变人才“东南飞”的局面,但该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产业和平台。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东北建设了长春一汽、鞍山钢铁公司、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一系列重大工业设施,吸引了大批人才聚集当地,成就了东北其后一段时间的辉煌。今天,东北也需要以同样的方式来汇聚人才。
去年8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东北振兴的3年滚动实施方案,推出了旨在补短板和培育新动能的127项重大项目。投资超百亿元的辽宁清原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大项目目前已开工建设,华晨宝马沈阳大东工厂第七代新5系生产线、大连恒力石化炼化一体化等一批项目今年也将开建。
“产业强,人才聚。”李凯等专家认为,这些重大项目是当前东北经济的“稳定剂”,将为东北经济转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赢得时间和空间,也将发挥“海绵效应”吸附人才。
机遇“求贤”,平台“留人”,东北也在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以更好的“待遇”留住人才。
股权期权激励、为优秀人才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股权投资……东北三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打破以往的条条框框,让人才能够施展拳脚。在今年东北三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强调要大力吸引和培养人才。
沈阳、大连等城市出台了例如为创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发放租房补贴等优惠政策。
事实上,逆向选择也会收获很多。两年多前,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杨烁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老家沈阳,开办了一家民办外语培训机构。
如今,这所学校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有200多个孩子跟着杨烁团队学起了英语。
“东北的创业环境与南方比,确实还有差距,但我觉得正在发生改变。”杨烁说,从办学校、上牌照,跟各个政府部门打交道,一路都挺透明、讲规则的,这是最大的变化。
“北上广深虽然光鲜亮丽,但压力也大。”高嘉蔓说,“周围也有朋友离开上海回东北创业发展,毕竟父母还在那里,而且家乡也正在变好起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