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数据新标尺打造共享新体系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王卉    发布时间2017-8-22   

  过去,数据共享一直是我的一块心病。如不提供数据,项目会受到限制;提供了数据,又存在很多垃圾数据,光靠行政的制裁和管理,难以奏效。在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中国地理学会在京联合主办的“2017年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与共享大会上,中科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并不讳言自己的遗憾。 

  此次会议目的是为促进我国全球变化科学研究领域数据共享,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提升我国学术期刊影响力。 

  会上,徐冠华夸赞了中科院及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刘闯团队的工作。刘闯等人打造的《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于今年正式创刊。徐冠华评价,《全球变化数据学报》的出版和在此之前的数据正式上网,是数据共享问题上重大的里程碑式事件。 

  论文,通常是衡量科学技术成就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尺。作为《全球变化数据学报》执行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刘闯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数据也作为一个标尺。 

  徐冠华表示,数据学报作为一个出版物平台,使数据的投稿、评审、出版与服务、应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入正确的轨道发展。 

  在前期的探索性实践中,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将实体数据和数据论文关联出版(《地理学报》2014增刊)有机结合的实践证明,采取科学数据出版和传播机制推动数据共享的确起到了传统机制难以起到的积极作用。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所长、《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主编葛全胜表示。 

  据记者了解,自1994年中科院院士孙枢等学者呼吁中国科学数据共享应该引起重视后,中国在如何解决科学数据共享问题上已经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其间,在196次香山会议(2002年)后,中国正式启动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包括科学数据共享平台(2003年)。 

  这项举措被列入中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规划明确了至202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总目标,确定了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平台建设方针。 

  不过,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计划实施十多年来,虽然取得一些进步,但中国科技界数据共享的局面仍不乐观。 

  而以出版期刊带动共享、保障共享,可以打造一个完善的数据共享体系。刘闯表示,由上至下的数据中心机制与由下至上的数据出版机制有机结合,就可以实现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甚至引领世界都是有可能的。 

  现在,《全球变化数据学报》已成为35个学术期刊的数据出版和共享平台,规范的数据出版流程、制度和技术,开放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保障,确保数据产权清晰、安全可靠、质量可信、数据可查询、资源可再用、贡献可计量。 

  而开放科学数据是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黎建辉、孔丽华介绍说,美国向公众领域开放天气相关数据,带动了相关企业在气象方面的增值服务,产生的经济价值预计达到15亿美元。 

  《中国科学报》 (2017-08-22 4 综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