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青藏精神”指引方向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 丁佳 陆琦 倪思洁 王佳雯 彭科峰    发布时间:2017-8-23 

  希望你们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8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西藏拉萨启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参加科学考察的全体科研人员、青年学生和保障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这封沉甸甸的贺信,在科技界,尤其是在青藏高原从事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群体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总书记的贺信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藏高原科研工作的关心与关注,对科研人员是一种巨大的鼓舞,更为他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用嘱托翻开青藏新篇 

  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我国首次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1973年,中科院成立了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原副院长孙鸿烈当时任队长。 

  第一次的青藏高原考察基本是填补空白的作用,小到昆虫,大到地球物理,都调查清楚,并科学地整理出来。孙鸿烈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第二次青藏高原考察实际上是对科学问题的专题研究。青藏高原如何更加充分地发挥生态屏障的作用,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怎么使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这是这次考察的重要目标。 

  任务不同,自然研究方法也不一样。孙鸿烈表示,不像第一次那样做面上的考察,第二次会就专门的问题抓几个代表性区域深入研究。 

  孙鸿烈表示,受全球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水文状况会发生很大变化,这是青藏高原研究中很重要的问题。此外,受人类活动影响,尤其过度放牧令青藏高原的草地退化很厉害,需要研究清楚草地的承载力,实现草地保护和合理利用。 

  对于中央对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重视,孙鸿烈感到很惊喜。他说:青藏高原是生态屏障,其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环境。要确保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功能,而且要使其功能发挥得更加充分。当然,也要使西藏几百万藏族同胞的生活更加改善,使他们的发展可持续。 

  几十年过去了,青藏高原科学考察能够得到总书记的直接批示,刘延东副总理还参加了科考启动仪式,这对整个科技界都是很大的鼓舞,不光是对青藏高原相关研究领域,对资源环境领域都是很大的鼓舞。曾参加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工作的中科院院士、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陈宜瑜回忆,第一次青藏科考时,科研人员在当地开展了重要的本体调查,当时对鱼类进化历史研究的相关成果至今在相关领域仍具有广泛影响。 

  此次青藏科考不仅组织更加详细,也将比第一次青藏科考更加深入。陈宜瑜相信,通过室外和室内工作的紧密结合,再配合更加先进的科技手段支持,此次青藏科考获取的考察资料可以得到更好的分析。他期待,此次青藏科考会取得很好的结果。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航认为,第一次考察揭开了青藏高原的面纱,为认识青藏高原的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以及科学研究发展的局限性,还存有调查的薄弱和空白地区。第二次科考会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广泛、精确、全面地收集青藏高原的各类数据资料。可以预测,第二次考察将对我国的科学考察和自然环境、资源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历史意义。他说。 

  用科学引领青藏事业 

  习总书记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重要指示,从国家战略层面强调了青藏高原的重要性,从国家需求的角度定位了青藏高原的四个功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姚檀栋说。 

  在他看来,总书记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和全球视野,从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大需求出发,提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科学目标是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习总书记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高度,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研究提出了成果产出预期,即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姚檀栋透露,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将聚焦6大任务,即亚洲水塔动态变化、生态系统与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高原隆升与能矿资源利用、疆土与环境安全及区域发展。 

  总书记的指示指明了青藏高原研究所和青藏高原事业的发展方向,我们将坚决积极贯彻落实领导的指示精神。中科院院士陈发虎说。 

  陈发虎说,总书记特别关注对一带一路资源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的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我们要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推动青藏高原科学事业,推动国家级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推动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实施。 

  用青春谱写青藏恋曲 

  作为一名从事高原生态学研究的青年科研工作者,看到习总书记的贺信,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元合十分激动,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习总书记的贺信为我们今后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说,高原生态学研究不是不接地气、空谈理论的研究,必须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紧密联系,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助力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 

  从博士期间开始,杨元合就一直从事青藏高原生态学研究,对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独特性、敏感性和脆弱性有着切身的认识。近年来,他所在的研究组一直围绕青藏高原冻土碳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这一科学问题,探索冻土碳循环的关键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目前已初步取得了一些进展,揭示了青藏高原冻土碳循环的基本特征,有望为评估高寒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预测全球变化及其生态后果提供科学依据。 

  因遥感地面野外验证数据需求,最近几年来,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研究员邱玉宝和同事四次去青藏高原开展野外资料收集工作。对总书记的贺信,他感到非常亲切,作为一名遥感应用研究人员,我深深感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意义重大 

  总书记说,青藏高原是亚洲水塔,是生态安全屏障,提出了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绿色发展问题,这是我们正在开展的遥感应用重要课题,给予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极大的鼓舞。邱玉宝说,这两年来,他们通过研究发布了多套专门针对积雪变化的遥感数据产品,为雪水资源、气候生态和灾害风险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20173月,遥感地球所启动了数字丝路高寒区任务组。科研人员将面向高山和极地寒区,应用空间地球大数据,以应对一带一路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挑战。 

  用脚步践行青藏精神 

  中科院西北生态资源环境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世昌从事青藏高原研究已经有24年了,他主要做冰冻圈与环境研究。对这片高原,他感到熟悉而亲切。青藏高原是地学研究的宝地,它有很多未解之谜。青藏高原激发了我探索自然的好奇心,给了我无数成长的机会。 

  研究青藏高原的工作非常艰苦。冰川考察更是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康世昌就曾在珠峰考察的时候掉进了冰裂隙里,还好最后有惊无险。兴奋点都在探索未知上了,艰苦都是能够克服的 

  虽然艰苦,但康世昌也难掩自己心中的一份骄傲。我曾经去过珠峰9次。从1997年做博士论文开始到2016年,一直去珠峰考察冰川和环境,工作环境都在海拔65007000米的高度。康世昌说,现在他正为即将开展的珠峰考察做准备。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张齐兵从2001年开始从事青藏高原树木年轮生态学研究,几乎每年他都会组队赴青藏高原考察森林生态。在野外,他时常体会到刘慎谔等老一辈科学家在几十年前那种交通、食宿、医疗等方面远不如现在的情形下工作的艰辛,深深钦佩他们的付出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因此,总书记贺信中让张齐兵感触最深的,是总书记对科研人员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的殷切希望。 

  我感觉,只要有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青藏精神,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就能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科考任务,为青藏高原的生态学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张齐兵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中国科学报》 (2017-08-23 1 要闻)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