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相加”走向“共融”

   来源:央视网    作者:宁志中    发布时间:2017-11-5 

  我国旅游业起步晚、发展快。经过30多年的努力,旅游人次与收入连续高速增长,以旅游景区、度假区等为核心的产品供给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随着国民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旅游消费需求常态化,需求总量还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更加满意的服务业,旅游业面临提升服务业整体比重,促进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发展的艰巨任务,扩大有效供给规模仍是旅游业当前首要的发展任务。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旅游业几十年发展累积下的产品结构单一、产品质量低端、产业分布不均等结构性问题,无法适应新时期多样化、特色化、高端化的旅游消费结构升级,同样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入手。旅游业面临总量不足和结构性失衡双重问题,扩大总量供给,并在总量扩大的过程中,解决结构性问题,是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旅游业是高度依赖资源的产业,过去,我们主要依托传统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下大力气开发满足国民日渐增长的一般性需求的观光性产品。在传统旅游资源开发日趋饱和的形势下,解决旅游供给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首先要发挥旅游业复合性好、关联产业多的优势,创新旅游发展资源观,旅游+”便成为新常态下旅游业发展和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路径,跨行业寻找资源,以多样化资源创造更多样化产品,以此实现扩规模、补短板、调结构、增效益的改革发展目标。 

  旅游+农业,丰富了创意农业、景观农业、乡村度假等乡村旅游产品,促进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和农副产品加工及其旅游商品转化;旅游“+”体育,促进了休闲运动旅游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和光大了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促进了体育赛事的市场化发展;旅游+科研,使得近年来研学旅游、科普旅游等产品蓬勃发展,顺应了国民对科学技术知识的需求,拓展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市场化应用,为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提供了更为社会化的途径;旅游+气象,创新了避暑旅游、避寒旅游、康养旅游等新型复合旅游产品,在延展气象应用的同时,带动房地产行业的旅游地产产品创新…… 旅游+拓宽了产业发展边界,涌现了乡村旅游、水利旅游、科技旅游、体育旅游、气象旅游、康养旅游等一大批创新性产品和业态。旅游业从吃、住、行、游、购、娱传统六要素扩展为商、养、学、闲、情、奇十二要素,形成了新供给,对接了新需求;扩大了供给规模,改善了供给结构,为旅游业改革发展找到了新的发力点。 

  推进以旅游+为主要路径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旅游业与诸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双加法。产业发展边界突破之后,旅游业发展的资源、产业链、终端产品等与诸多产业形成交互发展关系,产生了新要素、新业态、新主体,完善了产业供给体系,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在相互补短板、调结构的同时,形成了产业共同生存、内生增长的复合性新动能和要素共享、环境共建、结构共转、效益共增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了1+1>2的结构性改革创新发展效果。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要素生产率,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标。当前我国旅游业已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相加共融,创新了资源配置方式, 丰富了产品多样性;创新了产业之间的“双向”驱动机制,增强了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变化的适应性;提升了产业发展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促进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制度与政策供给;形成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产业改革发展新局面,极大地拓展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广度和深度, 推进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作者:宁志中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