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走近“老青藏”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胡珉琦    发布时间:2017-12-22 

  今年,中科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正式启动,第三极已成为全世界资源环境研究领域的最热点地区之一,备受瞩目。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已经在青藏高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科考工作。如今的他们大多已是耄耋老人,有的已经与世长辞,可他们的故事却远不为人所知。 

  十年前,科学新闻记者温瑾完成了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青藏高原科考访谈录(1973~1992)》的写作。不久前,她接到已经85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当年青藏科考队队长孙鸿烈的电话,他说回看访谈录里写下的故事,禁不住老泪纵横。 

  20068月,温瑾接到口述史丛书的第一个选题任务,就是孙鸿烈的个人访谈。在访谈中,孙先生始终不肯谈及自己,而总是在说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群体活动和贡献。所以,以青藏高原科考为专题的群体访谈其实是孙鸿烈提出的构想。后来,《青藏高原科考访谈录(1973~1992)》也成为了这个系列的第一本群体访谈录。 

  1973年,中科院组织了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拉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青藏高原考察的序幕。老一辈科学家在那片苦寒之地进行了拉网式的考察,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取得多项国际瞩目的研究成果。 

  孙鸿烈历任青藏科学考察队的队长,温瑾说,访谈录的所有17位采访对象都是孙先生按照各个学科领域划分所推荐的,他们大都是1973~1976年第一批就参队的科学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青藏 

  难以想象的艰苦 

  即便到了今天,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条件仍然让很多人望而生畏,而在那个本就十分艰难的年代,温瑾听老青藏回忆,他们在高原的生活简直苦得不可想象。 

  20世纪70年代初的西藏有土匪,为了保证安全,考察队会配枪,每到晚上,队员们还需轮流站岗。 

  那时,考察队除了科研装备差,从运输、交通到吃饭、住宿全是难题。青藏高原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路,因此,车队一直事故不断,队员骑马、骑骆驼摔下来已是家常便饭,蹚冰河、爬悬崖也总是一次次陷入险境。 

  晚上,他们一到后半夜就醒了,那都是被冻醒的。队里其实有固体燃料可以使用,可那很贵,没有人舍得把它用在日常生活里。 

  在藏北可可西里无人区,没有饮用水是个致命的问题。有一次,队员们两天两夜滴水未进,后来他们在一段干河谷底1米左右的渗水层下挖出一点泥浆水,把它烧开冲奶粉,泡压缩饼干,喝得无比享受,他们还兴奋地称之为可可茶。但是,由于喝不到合格的饮用水,队员们经常腹泻,这耗掉了他们不少气力。 

  直到现在,中科院里还流传着一个笑话:远看是逃荒的,近看是要饭的,再仔细一问,才知道是科学院的。它的背景就发生在青藏高原考察第二阶段的横断山考察项目。那时候,考察队员一出野外就是半年,满脸胡楂,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有一次,队员们连续工作28小时没有吃上一口饭,当他们终于捧起食物的那一刻,被一张照片记录了下来。温瑾指着那张珍贵老照片里已经去世的植物学家武素功感叹:这哪像科学家啊! 

  逝去的生命 

  唯有一件事,让这些老青藏始终无法释怀。 

  青藏高原的研究队伍共由几十个单位组成,孙鸿烈用同甘共苦形容队员们之间的情谊,那是一种战友般的感情。遗憾的是,有的战友没能和他们一起走到最后。 

  60多岁的彭洪寿当年已经是昆明动物所的老教授了,在队伍里德高望重。可他在得了肺炎的情况下,仍忍着病痛坚持工作,最后因为医治不及时而去世。 

  还有一位是在地震观测台工作的梁家庆。有一次赶上雅鲁藏布江上游漂来很多树干,他去捞木柴,却失足落入水中被冲走了。直到第二年春天,队友才在一堆乱树枝中找到他已腐烂的遗体。 

  家在北京农村的王力生长期在野外工作,就连冬天也不回去。在察隅常年累月被旱蚂蟥叮咬留下后遗症,体质也被摧垮,40多岁的年纪就离世了。 

  在这些逝者的名单里,还有年轻的学生赵献国、随队记者郑长禄,他们是在车祸中不幸丧生的。 

  温瑾一直记得,中科院院士滕吉文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在跟她谈起这些往事的时候,潸然泪下。 

  如果没有这些老科学家的回忆,我们永远不会在公开的资料中看到这些人的名字。他们也许微不足道,但青藏高原的基本科学信息,就是无数像他们这样普普通通的科研人员一天天一年年积累出来的。温瑾说。 

  诠释的情怀 

  透过这本访谈录,读者可以看到独特的科学考察经历,更重要的,是在那个特别的年代里,老一辈科学家所诠释的情怀。 

  他们的政治意识非常单纯,目标非常坚定。温瑾感慨,他们唯一初衷就是用科学报效祖国,完全不计较个人得失,所有成果和荣誉都归于集体。这种强烈的信念感也深深感染着她。 

  温瑾在已经退休的年纪,用一年的时间到处奔波采访,不仅要完成所有对谈,还要帮助老科学家整理他们的科考日记、照片、物种素描图,并对内容进行逐一订对,包括这些史料涉及的每一个拉丁词。《青藏高原科考访谈录(1973~1992)》后来荣获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 

  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读者。温瑾与科学家打交道30多年,尤其在资源环境领域,她跟着科学家出野外,与他们同吃同住。她把传承化作完成访谈录的唯一动力。 

  《中国科学报》 (2017-12-22 6 人物)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