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核心要素不能动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王卉    发布时间:2017-12-27 

  美国有100多种玉米,但现在常用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种,仅用这几种玉米来满足能源、饲料及食品需求风险很大。而要解决玉米好吃的问题,就需要从传统农业中去寻找,就需要到中国来寻找解决办法。日前,在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政府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联合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如是表示。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不是保护落后,而是传承精华。在农业文化遗产地,不应追求产量,而首先要注重品质。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科学咨询小组主席、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强调。 

  申遗给地方带来改变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年产黄连3000吨以上,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占世界的40%以上。2008年,西南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田阡团队开始进行石柱少数民族社区研究,正是由于他们对石柱乡村文化和经济扎实的调查研究和后续工作,使石柱黄连生产系统在今年6月成功获批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这给石柱黄连带来很多变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田阡表示,首先是黄连生产和销售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石柱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对黄连生态种植、生态加工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以往黄连在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有一个阶段出现部分连农使用化肥、农药和机器连炕,目前已经回归本源;三是石柱县委县政府对黄连产业、黄连文化的重视程度达到历史新高度,在农旅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上,都有很大改善。 

  石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燕明表示,因为有了农业文化遗产平台为依托,该县一系列工作有了新的目标。他们正在努力申报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石柱县副县长陆俊昌介绍,该县强化政策扶持,现在每年安排2000万元黄连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严格控制黄连产业非理性盲目扩张。 

  看长线效益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骆世明认为,黄连生长周期为5年左右,加上休耕的一段时间,也许几届政府才能看到效果,这对生产和研究都是挑战。在漫长的过程中,要留得住机构稳得住人,要有一些激励举措和行业优惠政策。机制很重要,要看长线。 

  在闵庆文看来,石柱黄连生产系统的认定对拓展农业文化遗产类型有重要意义。道地中药材的传统技术和知识的发掘对中草药为主的新遗产类型的发掘、保护、传承有用,石柱的成功将产生很大的带动作用。此外,黄连不仅是一味中药,还有望发展为功能性食品,为建设健康中国产生积极的影响。 

  闵庆文建议,一定要把遗产和产业分开,按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是值得推敲的。纯粹的产业发展会更多考虑单一化、集约化,追求产量为主。而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地,则要注意保护品种资源、生态环境、传统技艺、传统知识和文化。要注重开拓农业文化遗产地产品的高端品牌,还要发展多种经营模式,通过复合种植克服单一种植带来的生态退化。 

  利用平台共促提高 

  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地,大多数是要求他们尽量少用甚至不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曹幸穗说,但目前还不能完全做到,这有一个发展过程。 

  曹幸穗认为,将来农业发展会有两个方向,一是解决吃饱问题,二是解决吃好和品质问题。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需要解决产量问题,比如东北华北等国家粮食生产基地。现在我国已有相当一批发展很好的高度现代化、智能化、机械化的农场,大农场过分依赖农药化肥等弊端,将来也可以通过传统农业的智慧得到改善。而解决优质问题,就需要利用传统农业的方式生产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主导的传统农业产品。这种模式适合那些不宜机械化、智能化及生态条件更有保障的地区。 

  曹幸穗认为,通过这样的农业文化遗产平台的探讨,可以让大家更加明确什么是农业文化遗产,明确其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让大家知道,遗产中核心要素是不能轻易改变的,比如品种、传统的施肥方式、加工方法,是矿藏中的金子,要提炼出来。    

  《中国科学报》 (2017-12-27 4 综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