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责任中国携手世界共赢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王卉 发布时间:2018-3-12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日益展现出积极、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去年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引发国际舆论高度关注。埃及《华夫脱报》评论说,“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体现出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力量的决心,即中国不仅要成为全球治理的参与者,也要成为其过程的引领者。”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再次表示,“中国与世界各国发展紧密相连、命运休戚与共。”“中国将积极参与改革完善全球治理,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正在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努力将自身的发展变成与世界各国共同进步的机遇。
从“缺位”到“榜样”
科技进步是世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科学家正以自身的行动为参与全球治理不遗余力地贡献中国力量,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是行动的主旨之一。
由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负责运行的科技部国家对地观测数据共享平台,积极协调国内公益卫星和商业卫星等运行机构,对国际上重大自然灾害进行应急响应和数据援助。
比如,近两年来,对于新西兰地震,墨西哥地震,伊朗、伊拉克边境地区地震和南太平洋“吉塔”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他们进行了快速响应,先后协调国内8个机构、10多颗卫星进行应急观测和数据援助,在减灾救险活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共享平台所发展的“中国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GEOSS)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已经成为“减灾宪章”等国际政府间应急合作机制的重要补充,其工作得到了综合地球观测组织(GEO)等国际学术组织的高度赞扬。
“他们以前对我们有抱怨,觉得我们国际服务不够、数据不共享,现在我们在国际服务及数据共享上已经起到榜样和示范的作用。”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长顾行发表示。
目前我国卫星发射量数已位居世界第二,并且是全球唯一一个把卫星应用当作空间基础设施来建设的国家。然而,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在卫星应用方面尚存不足之处,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大众应用还处于空白,在全球的应用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不过,顾行发对未来充满信心:“随着整个社会包括科技界、产业界、金融界等国内外力量的参与,我们的卫星应用将会打造更大的市场和产业,因此有望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监测,以及国际减灾防灾等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从“追随”到“吸引”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吴金水现在三天两头收到来自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学生的留学申请。以前这些国家和地区学生的留学目标国主要是欧美等发达国家。
“现在对我们需求最大的是这些发展中国家。”吴金水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一名来自孟加拉国的学生说,他周围的很多年轻人都认为,现在中国科技进步很快,对他们国家很适用,到中国留学很有吸引力。他还从自己国家的网络搜到亚热带农业生态所巨型稻成功栽培的信息,他的朋友们都对巨型稻这一成果深感惊讶,认为学习农业科技应该到中国才对。
回想自己当年在英国留学时,得到英国老师很大的帮助,吴金水对他的留学生们说,“你们过来,我们也保证你们能学有所成。”
“这是一个动向,主要是由于中国能服务和满足他们科学研究的需要,而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也是我们的一项国际义务。”吴金水说,就国际科技合作而言,一方面我们要在前沿领域继续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合作交流,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面对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全方位扩大我国的科技软实力和影响力。
从“参与”到“引领”
去年11月,通过在罗马举行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科学咨询小组会议的审定,我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又增加4项。至此,19个国家的47个项目获得了粮农组织的认定,中国以15个项目位居数量第一。
农业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针对农业与农村发展不可持续、小农经济面临冲击、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传统农耕文化不断消失等严峻问题而发起的一个新的计划。
“中国是这一计划的最早响应者和积极参加者,现在已成为关键推动者和重要引领者。”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介绍,2005年,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努力,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功地推荐为世界上第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曾对此作出重要批示。
闵庆文说,正是由于中国政府的工作,201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列为业务化工作,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申报工作。
“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价值。中国古老的农耕体系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很多方法也是世界财富,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闵庆文说。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8-03-12 第1版 要闻)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