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限产治霾有待科学验证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甘晓 程唯珈    发布时间:2018-5-3 

  4月底,随着供暖季结束,北京天翔成钢铁贸易有限公司的钢材销售情况慢慢好转。看到4月份的报表,公司负责销售的张女士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家公司是首钢、唐钢、宣钢等多家钢铁厂的一级代理公司。整个冬天,其业务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供暖季期间,厂家不生产了,工地也停工了,生产供给和建筑钢材需求都没有了。”张女士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公司作为钢铁流通中间环节,销售额急剧下滑,“只能在家享受北京难得的蓝天”。 

  在去年冬天实施的“史上最严限产令”下,许多企业和这家公司有相似的经历。环境好了、经济差了,生产恢复了、雾霾来了。限产政策到底是否成功?治霾是否能依靠限产? 

  为此,多名环境政策专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冬季限产政策的效果应当进行科学验证,而近期雾霾天气主要受大气条件影响。 

  限产史上最严 

  近日,记者所居住小区附近的小吃摊主出摊返工。一到晚上,他便被馋了一冬天的粉丝们团团包围。“没办法,我买不到散煤,洁净型煤又太贵。”他无奈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遭遇“史上最严限产令”,小吃摊最终转型升级用上了天然气罐。 

  去年冬天,《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发布,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上30多个城市打响蓝天保卫战。其中,石家庄、邯郸等重点地区采暖季钢铁产能限产50%,钢铁有色水泥行业全面限产停产;采暖季唐山等城市钢铁限产50%,电解铝和氧化铝企业限产30%以上,水泥建材全部停产 

  公共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对这一方案得到严格执行感到欣慰。“一些环保排量不达标的小型企业确实进入了停产状态,特别是民企钢厂、水泥厂出现利润大幅度缩减的现象。”他说,“有房地产企业反映建筑用的混凝土供应不上,工地只能停掉。” 

  效果有待科学验证 

  “这项政策确实对减少污染排放具有正向作用,我们看到一些高排放的重霾地区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马军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公共管理领域把限产政策视为一项应急管理手段。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宋国君看来,这一政策应当是政府依据应急管理原则治理雾霾的措施。 

  不过,这项政策没有对什么条件符合应急状况进行说明。“当前,我们对应急措施的研究不够深入,也不够清楚。”宋国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目前尚未有充足的研究表明此次限产的效果。” 

  413日,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0183月全国空气质量状况数据。数据显示,整个3月,北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到一半,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88微克,同比上升39.7% 

  在学者们看来,雾霾成因复杂,尽管3月份的空气污染的确以工业污染为主,但仍难以将工业生产归为唯一原因。例如,气象条件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去年冬天,由于北风较强有利于污染物扩散,今年入春后南风又将华北平原的污染物输送到北京。 

  对此,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蔡建明表示:“虽然北京去年没有雾霾,但是政策推行时间过短,加之气候变化和大气本身环境变化,限产政策能否改善环境,现在还不能确切说明,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在他看来,限产政策是治霾的一次积极探索5月份,他计划带领团队开展一系列实地调查,为科学评价限产政策搜集一手资料。 

  精准管理迫在眉睫 

  采访中,专家们一致认为,作为一种非常手段,限产政策不是治霾终极手段。 

  公共环境研究中心设立的环境数据库“蔚蓝地图”记录了全国各类企业的环境表现,许多企业应用这一数据库进行供应链管理。通过这个数据库,马军看到,限产政策对相关行业的企业进行了严格的“一刀切”式管理,“一放就乱、一管就死,这会导致政策停止后反弹的情况出现”。 

  对此,马军建议,应当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控制污染物排放。“让企业向社会公开它们的数据,让社会参与监督,依靠市场形成自主的力量。”他说,“对负责任的企业、违规严重的企业,将来应区别对待,实现精准限产。” 

  同时,限产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一项应急措施,应当在政策实施前开展成本有效性分析,证明其在经济上可行。”宋国君表示。 

  专家们期待,未来通过进一步开展法律、经济及科学上的研究,限产政策变得更加完善、精准、可持续。    

  《中国科学报》 (2018-05-03 4 综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