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冒雨察看“千烟洲”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高雅丽    发布时间:2018-11-20 

  1115,江西省境内大部飘着秋雨。中午1240,刚结束一上午调研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又马不停蹄驱车赶往位于省会南300公里外的中科院千烟洲站。 

  受路况和秋雨影响,白春礼一行到达泰和县灌溪镇时已是下午4时。秋雨越来越大,白春礼沿着山路,踏着泥泞,冒雨察看了“丘上林草丘间塘,河谷滩地果渔粮”的立体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千烟洲模式”。 

  江西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千烟洲是我国红壤丘陵区较早开展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研究的地区1983年,中国科学院与江西省政府合作,在千烟洲的荒山草丘上开展了生态恢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试验研究,为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资源综合开发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 

  “当地农民通过千烟洲模式,获益多少?”白春礼尤为关心科技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由中科院科研团队研究的杂交构树生态农牧业,2014年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国家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2017年,千烟洲试验站开始引进“科构101”,开展红壤丘陵区构树苗木繁育、养分含量检测、丰产技术和泰和乌鸡专用饲料调配试验。目前,正在组建千烟洲模式扶贫产业联盟,探索“贫困户+公司(基地)+电商”扶贫模式。听到通过院地合作,千烟洲站在生态恢复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目前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白春礼点头表示肯定。 

  千烟洲站地处偏僻,白春礼详细询问了站里的工作情况。“我看到你们发了不少科研文章,都是在这里做实验的吗?”此时拥挤的人群中一位略显腼腆的小伙子被推了出来。千烟洲站站长王辉民介绍道:“他是马泽清,通14年的努力,研究团队今年刚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千烟洲站建站之初,土地荒芜、水土流失严重。当地人普遍不看好这群科学院人,认为他们肯定待不了几天。因为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从上世50年代的劳改农场,到70年代的知青点,几次建设都以失败而告终。然而经过几代千烟洲人的奉献,终于形成了千烟洲模式。当白春礼听到有不少年轻人扎根于此开展科研工作时,他对科研人员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奉献精神的品质给予高度赞赏。 

  在座谈会上,白春礼听取了千烟洲站创新发展和泰和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智慧化管理决策系统汇报,并与科研人员围绕各项重点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白春礼表示,中科院相关研究院所与江西省政府有关部门刚刚签署了系列合作协议,中科院将结合江西的要求,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科技支撑,把千烟洲站作为新时期美丽中国建设的亮点,为“美丽江西”建设提供样板。 

  “我希望大家不忘初心,将‘千烟洲模式’打造2.03.0升级版本。”白春礼勉励科研人员说。秋雨,还在不停地下,从千烟洲站出来,天色已经全黑,距离下一个调研地点仍有两个小时车程。“红壤丘陵结硕果,美丽中国谱新篇”,既是对千烟洲人过去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期望。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8-11-20 1 要闻)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