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陆大道:关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认识与建议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陆大道 发布时间:2019-12-10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笔者着重就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谈谈如下初步认识。
黄河流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年来,黄河流域在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黄河流域与黄河所经地区的战略地位是极为重要的。然而,在实现国家发展全面深刻转型过程中,黄河所经地区面临的任务颇为艰巨。既要巩固以黄土高原治理为中心的水土资源调控成果,保护正在改善中的植被生态系统,同时还要考虑黄河下游对水资源的需求,以使上中下游利益得到兼顾。
在黄河所经省区范围内,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潜力很大。但是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依靠资源优势、国家支持等原有理念,实现全面深刻转型,已经不够了,应一步一步抓好高质量发展,持之以恒地治理环境、保护生态、保障黄河安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如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黄河所经区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次能源(煤炭)与二次能源(电力)最主要的生产基地与供应基地。直到今日,其煤炭产量仍然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70%。这个数字大约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的40%。今后,大力促进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继续加强其下游转化的技术开发与应用,是实现我国能源安全、建立可持续的能源保证的重要基础。
黄河所经地区,多种工业设备制造、特大型与重型设备制造、电气工程设备制造、信息元器件与信息设备制造、新型材料研制等,均有相当优势。但值得考虑的是,全国新区新城总体上已经“饱和”,即没有足够的经济要素特别是创新要素进入新区新城。要防止热衷于铺新摊子,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领域,考虑到黄河流域各地的基础,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找准方向、确定位置,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
黄河所经地区的中心城市,特别是各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长期以来发挥了各地区经济增长的统领作用,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就突出。现阶段,多数大城市仍然非常有活力,如果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前景依然光明,关键是不要谋求走捷径。城市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要“尊重规律、顺势而为”,对城市发展的潜力与要素支撑作出科学判断。这些大城市在过去几十年一直不停顿地搞大开发,也留下不少问题。现在一些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认为自身缺乏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及其辐射能力,没有成为跨省域的龙头城市,甚至被省(区)内非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在发展活力与竞争力方面赶了上来,这些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觉得自身发展速度上不去,就有些急躁了。
笔者认为,各地应落实好国家发展的全面深刻转型,一步一步抓好高质量发展,治理环境、保护生态,要学习上海等大城市过去20多年来在前瞻性思想指引下逐步转型发展的经验,不再搞粗放式的大开发,促进一批省会大城市(省会级大城市)联合与其具有较密切经济社会联系的城市与区域,逐步实现一体化发展,形成区域竞争优势,推动大城市区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正在兴起的大规划与粗放式大开发的态势值得高度警惕,主要表现为功能与目标过于宏大、离谱;通过合并行政区,组成特大城市,做大做强;产业发展单凭主观臆断,规划建议不切实际;空间结构大扩张,地域开发处处皆重点等。长此以往,高质量发展便难以落地,转型亦无法达标。
黄河所经区域是我国传统农区,现阶段具有庞大的种植业与农区畜牧业,农业商品化生产规模日渐扩大,在国家粮食安全、优质农畜产品供应与出口生产方面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今后转型发展在加强集约型高品质的农畜产品生产方面,潜力很大。
黄河沿线地区需要做好保护耕地资源的工作。以往二十多年优质耕地消失量很大,这是很可惜的。在黄河流域范围内,生态建设与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有一盘棋的理念。
黄河中上游地区有大面积的革命老区与民族聚居地区,要着力搞好乡村振兴,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踏踏实实提高交通、饮用水、医疗与公共卫生、教育等服务水平,改善生活环境,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与此同时,要比以往更注重发展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增加就业,发展中小城镇。
最后还需说明的是,是否具有航运之利及意义的大小,是衡量今天世界上长大河流在所在国家的经济意义的基本标准。黄河没有航运之利。
以通航与通航能力以及包括铁路、公路等客货运输能力、能源输送能力等作为“纽带功能”,以拥有金融、商贸、信息、物流等作为“龙头功能”“枢纽功能”的特大城市或大城市群(有海岸带的国家,应该具有大型综合性港口及港口城市)来衡量,可以明确得出,在我国全国经济层面上,不存在“黄河经济带”。
当然,局部河段,如宁夏内蒙古河段,有以供排水及与此有关的因素作为联系纽带而形成的较小规模经济带。黄河流域及所经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它们分别进入国内外市场合作区也是多方向的,无须确定一个“龙头”开展大规模的龙头城市与龙头功能建设,也无须建设不必要的沿黄“纽带性”经济工程。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经济地理学家)
《中国科学报》 (2019-12-10 第7版 生态环境)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