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青海:筑牢生态屏障,打造碳中和先行示范区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代辛 刘晓洁    发布时间:2021323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2016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0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3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青海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青海探索打造先行试点示范区将有力支撑国家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国家碳中和任务艰巨,青海省固碳增汇潜力急需扩大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我国在未来40年内完成碳中和目标具有极大挑战,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一是制造业能耗物耗高,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压力巨大;二是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30%,能源结构优化任务繁重;三是单位GDP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发达国家的2-3倍,建立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任务艰巨。 

  站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青海提出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的目标,为坚决守好筑牢“中华水塔”、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树立了鲜明的风向标。为了积极、有效提升青海在国家生态安全大局中的地位和分量,青海省急需最大程度挖掘自身碳汇潜力,加快推进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柴达木等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化解碳源增加风险,建立完善碳市场交易机制,为国家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支撑。 

  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扎实的基础条件,具备打造先行示范区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青海省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为打造碳中和示范区提供了绝佳平台。作为我国的生态屏障区,青海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地217处,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5%左右;草原面积占全国10.73%,森林面积占全国1.41%;湿地总面积814.36万公顷,占全国15.19%,居全国首位。作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生态调节区,青海具有巨大的固碳增汇潜力。 

  青海省已经开展的国家公园示范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和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为率先实现碳达峰、全面支撑国家碳中和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从三方面开展试点示范。一是固碳增汇,依托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恢复生态系统活力、减少草地退化、控制天然林缩减,加速实现碳源向碳汇的转变,最大程度挖掘草原、森林等固碳增汇潜力。二是碳源控制,依托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通过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秸秆资源化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三是清洁能源保障,依托丰富的水、光、风、热能资源禀赋,建设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探索多能互补、协调发展的新路径,为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充足的清洁能源保障。 

  探索生态产业化新模式,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三个最大”的省情定位为青海的发展明晰了基本理念、政治要求和实现路径。良好的生态是青海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的先天优势。依托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生态产业化新模式,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将生态优势与碳汇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通过打造青海省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实现减排、控源、固碳、增汇,发出青海碳中和强音,积极争取中央加大对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投入、控源增汇奖励政策补助、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依托全国碳排放权、用水权、生态补偿、清洁能源等交易,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将青海省碳汇通过跨区域交易输出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实现生态保护—控源增汇—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创新生态产业化模式,探索推进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青海经验。 

  建议以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公园、农牧业产业园和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为基础,形成相应的碳中和工作机制。依托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发生态脆弱关键区碳排放与碳汇核算标准。基于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构建青海省草原、森林、湿地控源增汇计量指标体系。依托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枸杞等优势特色农畜产业示范园,开展高原特色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全价值链碳排放监测评估,探索碳中和产品认证。 

  (代辛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晓洁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新闻链接: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03/23/content_464645.htm?div=-1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