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闵庆文:算算农业的生态账

来源:【农民日报】作者:姚媛 发布日期:2023223 

   应当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地,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代表的许多传统生态农业模式,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应对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价值,应将其纳入国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中,探索传统农业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说,这是他过去5年作为农业界政协委员和农业农村委员会委员履职期间一直呼吁的话题。今年当选环境资源界政协委员后,他坦言仍将继续关注传统农业的生态价值与自然保护地中的农业发展问题。 

  多年来,闵庆文对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传统农业和当地居民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例如,曾经处于极度濒危状态的朱鹮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恢复,其关键措施之一就是作为其栖息地的稻田的有机生产。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位于云南省红河南岸的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复合农业生态景观,维持了区域生态平衡、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了生物多样性,而且还创造出丰富的农耕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闵庆文认为,现行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体系聚焦自然生态系统,这无可厚非,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了稻田、鱼塘、果林等人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大量事实证明,如果缺乏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忽视对当地居民的权益,就难以激发他们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也无法实现生态、文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在于政策的调控。”5年来,闵庆文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的提案》《关于在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建设中注重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的提案》《关于重视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建设中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提案》等,呼吁重视传统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在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应重视传统农业和民族文化的特殊作用,并建议要深入挖掘传统农业的多功能价值并与现代发展理念结合,通过康养、休闲、研学等新业态发展,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增加农民收入。 

  闵庆文表示,目前,全国有138项全球和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其中绝大多数位于重要生态功能区,有的还同时是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草原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区域内或周边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级或省级自然保护区等,涉及林草、生态、文旅、住建等多个主管部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是统一的。应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建立多方参与、多部门联合推进的机制。闵庆文说。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