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中国人口格局与胡焕庸线有关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616日,“中国人口格局与胡焕庸线有关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召开。陆大道院士、傅伯杰院士、叶大年院士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发改委、北京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单位的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主持。 

  会上,《地理学报》编辑部主任何书金和《地理研究》编辑部主任朱晓华分别介绍了《地理学报》和《地理研究》发表的1935年胡焕庸先生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以及新近发表的“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与城镇化格局趋势”、“关于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学术争鸣”等相关论文的基本情况。随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大道院士作了“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将长期存在”的主题报告。他认为,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将长期存在。中国陆地国土分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气候区、西北干旱及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除少量河谷地带以外,一般不适宜于人类日常的社会经济活动。胡焕庸线西北半壁几乎包括了干旱及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这种自然结构特点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巨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胡焕庸线的稳定性。这不是人的力量所能明显改变的。胡焕庸线西北半壁缩小与东南半壁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差距所遇到的困难,还在于距国内外市场距离远、运输成本高的严重制约。运输能力可以提高,但运输距离长及引起的运输成本高这个因素的影响是难以改变的。教育和文化水平也是制约西北半壁经济发展的因素。这个因素是可以逐步改变的,但是需要较长时期才能实现这种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封志明副所长、刘盛和研究员、王劲峰研究员,分别作了“胡焕庸线与胡焕庸线之问——关于中国人口地理与人口规划的若干思考”、“借势一带一路,适度加快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高质量突破胡焕庸线”、“地理探测器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的精彩报告,深入阐述了在该领域长期以来开展的胡焕庸线等相关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王铮研究员作了“全球性胡焕庸线”的报告,从全球视角和地理三个本性角度对胡焕庸线作了精彩解读。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指出,胡焕庸线是一条地理线,是一条人地关系线,它反映了人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一条线。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不是突破胡焕庸线的问题,而是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要适应于西部自然环境特点。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叶大年院士指出,胡焕庸线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也会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但胡焕庸线以西地区也有一些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助理刘卫东研究员指出,胡焕庸线的稳定性主要在于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活动规律两方面约束,这个现象放在全球来看是正常的。开展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争鸣很有意义,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顺利实施提供决策依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方创琳研究员指出,胡焕庸线是综合地理界线,不仅仅是人口分布界线,包括了文化、地缘、政治、经济等,城镇化发展要遵循规律,但小范围的相对突破是必要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冯奎研究员指出,如果胡焕庸线背后有规律,那最好就是尊重、了解、顺应、利用和转化这条线,而不是短期内打破这条线。对胡焕庸线西侧,合理的城镇布局体系、交通改善、信息化和新兴产业发展会有积极作用。 

  最后,与会专家围绕胡焕庸线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天津师范大学孟广文教授、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方一平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董晓峰教授等作了重点发言。专家们一致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胡焕庸线以及我国新型城镇化等有关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