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 项目启动会召开
4月22日,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启动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召开。来自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局、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单位的院士和专家出席会议,近60位相关科研人员参加了项目启动会。
科技部基础司领导介绍了立项背景和项目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对项目组织和实施的具体要求。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侯宏飞处长表示,中科院将全力支持并按照科技部的要求对项目进行严格管理。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张百平研究员代表项目组汇报了项目的整体实施方案。由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任正副组长的项目专家组,以及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等专家组成的项目顾问组,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审议,并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性意见。
秦岭-大巴山地是我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在地质、气候、生物、水系、土壤等多方面都呈现过渡性、敏感性、复杂性与多样性,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地学和生物学信息,是我国科学家在地理、生态、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取得科学突破的关键地区之一,对于我国地域结构研究的深化、山地垂直带理论的构建以及地理要素变化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的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南北过渡带相关科学数据存在明显的“碎片化”和“局域化”问题,科学界对于暖温带与亚热带界限的具体位置缺乏共识,对秦巴山地的复杂性与异质性认识明显不足,对秦巴山地生物特有种的结构和机理还缺乏深入研究,对全球变暖背景下南北过渡带的响应方式和变化所知甚少。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多学科联合考察,提升对南北过渡带全面系统的认识。
“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的研究区(秦巴山地)涉及陕、甘、豫、川、渝、鄂6省市,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项目由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主持,参与单位来自我国12个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科学考察人员达100余位。项目执行期为2017-2022年。项目将系统调查以秦岭-大巴山为主体的中国南北过渡带的植被、土壤、气候、水文和主要资源的空间分布,集成和构建过渡带主要自然地理要素及其指标空间变化的完整数据序列,明晰山系南北翼之间的详细差异,绘制多种专题图集,出版系列科学考察报告,建立信息网络平台,为全面提升南北过渡带的科学研究和科学认识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会议现场
会议合影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