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资源所主持完成的"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玛多县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调查"成果通过专家评审

   6月8日,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在北京组织专家评审会,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持完成的"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玛多县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调查"任务成果进行了评审。

  该任务是由青海省科技厅和农牧厅共同资助的 "三江源智慧生态畜牧业平台建设"项目第1课题"三江源智慧生态畜牧业技术平台建设"的建设任务之一,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北京山河弘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承担,由30余名科研人员历时两年多完成。

  青海省科技厅副厅长张超远、社发处处长张燕,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资源环境处处长周桔,青海省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保护处处长张德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党委书记廖小罕,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志刚,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王桥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雷光春教授,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吴晓民,北京动物园副园长张成林高级兽医师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评审会。"三江源智慧生态畜牧业平台建设"项目首席刘纪远研究员,以及"三江源智慧生态畜牧业技术平台建设"课题组相关成员参加了会议。

  评审会由周桔主持,刘纪远对项目与课题的研究背景作了简要介绍,廖小罕代表研究所致词。课题负责人、地理资源所邵全琴研究员从调查方法与样带设计、图像处理与动物识别、种群数量估算与验证、调查结果分析,以及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对草畜平衡的影响等方面,对任务成果作了全面、系统的汇报,并对专家组的疑问与质询进行了逐一回答。专家组在听取了成果汇报,查阅了相关成果报告,并进行质询与讨论后,给予了该成果高度评价,一致认为:

  (1)调查样带和飞行方案设计合理,符合国家林业局"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和"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分别在2016年夏季和2017年冬春季开展了2次航拍调查,具有良好的季节对比性;拍摄图像分辨率高,达到辨识要求;拍摄时间适宜,解译效果良好;航拍有效面积达3084平方公里,获取影像47594张,成功地在青藏高原完成了大面积的无人机航拍野生动物调查。

  (2)图像处理和拼接技术先进,首创建立了藏野驴、藏原羚、岩羊等野生动物,以及牦牛、藏羊和马等家畜的无人机图像解译标志库,采用人机交互方式对动物进行了判读识别,并采用动物类别点矢量图层叠加拼接图像进行核对,形成完整的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体系。

  (3)比较分析了五种由样带到区域的动物种群数量统计方法和结果,通过地面同步调查验证、统计数据验证,估算了玛多县藏野驴、藏原羚、岩羊、家牦牛、藏羊和马的种群数量,以及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羊单位数量与家畜羊单位数量之比,得出了高可信度结论。

  (4)研究了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的密度与分布规律,首次同时考虑了大型野生食草动物以及家畜对玛多县草畜平衡的影响,为保护三江源地区的野生动物,制定草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方案,维护草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研究研发了基于无人机航拍的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调查技术,与传统的地面调查方法相比,具有快速、经济、可靠等优点,为今后野生动物调查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的技术途径,成果具有明显的创新性,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