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性状与功能”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128,中国生态学会长期生态专业委员会和“青年生态学论坛”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召开了“植物性状与功能”学术研讨会。 

  来自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植物研究所、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华南植物园、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18个单位的92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地理资源所研究员于贵瑞首先介绍了与会专家和组织本次研讨会的初衷,并建议本次研讨会采取分主题汇报+集中自由讨论的形式进行。本次会议分为生态系统性状、性状变异与演化、性状与功能、植物性状网络四个主题环节进行。 

   “生态系统性状”主题环节由地理资源所贵瑞研究员主持。地理资源所何念鹏博士作了题为“植物功能性状:从器官到生态系统”的学术报告,详细介绍了研究团队最新的原创性概念“生态系统性状”,并从基本定义、内涵、数据基础、推导方法、案例和潜在科学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以研究团队基于规范化测试数据构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性状数据库为基础,探讨了生态系统性状连结传统性状与宏观生态研究桥梁的功能。与会专家对“生态系统性状”的科学意义、中文翻译、定义、潜在问题、新问题的解决方案等内容展开了讨论。 

   “性状变异与演化”主题环节由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朱教君研究员主持。清华大学王焓博士汇报了“叶片功能性状的可预测性”、地理资源所刘聪聪博士生和张佳慧博士生分别汇报了“全球森林叶片气孔性的变异与演化”和“植物不同器官CN比的变异与演化规律”。与会专家重点围绕性状变异与演化规律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导性问题、改进方法,以及如何将性状可预测性用于生态模型构建等进行了探讨。 

   “性状与功能”主题环节由植物研究所马克平研究员主持。植物研究所刘晓娟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庾强博士和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吕晓涛博士分别汇报了“植物功能性状与森林群落格局和动态”、“极端干旱对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功能性状的影响”和“氮沉降对草原植物养分性状的影响”。随后,与会专家讨论了性状与功能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建议需要进一步明确性状和功能的科学内涵以及性状与功能关系如何应用于实际等问题。 

  “植物性状网络”主题环节由植物研究所韩兴国研究员主持。地理资源所李颖博士生作了题为“植物性状网络:探讨植物适应与生产力优化的新途径”的报告,详细汇报了团队最新发展的植物性状网络的定义、理论基础、构建方法;并结合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性状数据库,介绍了植物性状网络在中国东部森林样带的研究案例与未来研究展望。与会专家高度赞同该概念和方法体系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并从其构建方法和结果解译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合理优化的建议。 

  此次研讨会采用分主题汇报并集中讨论的模式,凝练了植物性状与功能研究领域的前沿和发展态势,推动了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 

  

会议现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