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中国物候观测网’自动物候监测系统研制”通过验收

  63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中国物候观测网’自动物候监测系统研制”结题自评估验收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召开。评审专家组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国家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王桥院士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王森研究员担任主审专家;其他评审专家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黄鼎成研究员、北京大学刘鸿雁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立强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王涌天教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甘甫平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曹晋滨教授、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段晓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科研处廖晓勇处长、崔璟项目主管,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10余位项目骨干成员参加会议。 

  项目负责人葛全胜研究员分别从立项背景、指标完成情况、主要进展、推广应用以及经费使用等方面进行了细致汇报。之后,戴君虎研究员等项目骨干演示了在11个站点部署的10台多光谱相机和25个多光谱探头组成的“中国物候观测网”自动物候监测系统实时在线良好运行情况,现场测试了相机和探头的光谱范围、通道数、信噪比、有效像元数等指标,并通过北京灵山站和内蒙古呼伦贝尔站的相机光谱数据,清晰展示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草原优势群落的整年季相变化,以及建群种从春季萌芽、开花至秋冬季叶片枯黄、凋落的物候更替过程。通过听取自评估汇报、审阅结题材料、现场检查系统运行,与会专家对项目组取得的成果表示充分肯定,确认研制的相机和探头在光谱波段数、光谱宽度、量化范围、信噪比、自动控制情况和应用方式等方面指标全部达到项目设计目标,成功实现了仪器的自动控制和在线运行功能。其中,实际光谱通道数、量化范围、信噪比和有效像元数等指标超过计划书设计标准。 

  专家组就仪器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用性、合成植被指数的长期稳定性、成本价格等方面进行质询与论证,并就仪器硬件优化、数据接口扩展、成果应用推广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其中,王桥院士针对该仪器系统的监测对象和范围,以及在成像模式和市场价格上相较于国外同类仪器的优势进行了质询,肯定了该系统在未来生态系统监测上的良好应用前景;丁林院士建议,为了仪器系统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性,在后续站点建设时应重点考虑同时采集温、湿度等环境指标,并在硬件上预留数据接口;王森研究员询问了相机和探头各光谱中心位置的准确性及对监测效果的影响,表示项目组已很好完成研制任务,特别强调加快推进仪器系统市场化进程的重要性;黄鼎成研究员、曹晋滨教授、甘甫平研究员深入查问了仪器系统的温、湿度等工作环境阈值、目前应用进展以及光谱定标的实现情况等问题,指出仪器的应用必须考虑不同野外环境下的适用性,还应注意在以往观测薄弱地区尽快布置应用;刘鸿雁教授和王涌天教授建议,在仪器系统市场化推广过程中,要清晰说明应用范围和价值,重点凸显出自身的技术和价格优势,加强与同行专家合作。专家组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结题自评估验收,认为该项目研制的自动物候监测系统已圆满完成任务书要求的各项研究任务,在多光谱相机共光轴设计、微镜头阵列研制、近距侧视成像时间序列的辐射精校正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630日下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过腾讯会议平台正式召开了项目结题验收会。葛全胜研究员代表项目组进行了项目总结汇报和研制仪器系统的视频展示,并与项目骨干戴君虎研究员、赵永超研究员、杨建峰研究员和薛彬研究员等详细回答了专家组提问。会上,验收专家组对项目任务完成情况、所取得成果以及未来应用前景均予以充分肯定,鼓励项目组继续攻关,加强与兄弟单位合作,尽快安排所研制仪器系统的部署应用,进一步支撑我国资环领域的科研和教学活动。项目顺利完成了验收任务。 

  作为我所地理学领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批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该项目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个(另有处于实审阶段的发明专利5个)、实用新型专利5个、软件著作权6项,发表论文32(SCI 19);积累的多光谱数据已实质性应用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植被物候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及未来趋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项目“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气象归因研究”以及三峡集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干流梯级水电开发主要生态环境影响回顾性分析与对策措施研究”等研究中。项目研制的仪器系统还将为建立全国物候自动监测网络系统、衔接人工物候观测与卫星遥感物候观测、更精准研究植被物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及机制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会议合影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