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北半球千年尺度气候高分辨率数据集研制及可靠性研究”年度进展会议在京召开

  613日,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北半球千年尺度气候高分辨率数据集研制及可靠性研究年度研究进展会议在地理资源所召开,会议采用现场与在线相结合方式举行。项目专家组秦大河院士、陈发虎院士、王苏民研究员、张知彬研究员、赵秀海教授,跟踪专家周清波研究员、王力哲教授,特邀专家姜大膀研究员、徐柏青研究员、杨保研究员、刘健教授、余克服教授,项目主持单位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所长葛全胜,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张峰处长、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段晓男处长等出席会议。项目组近60人参加会议。 

  会议由项目负责人郑景云研究员主持。张峰和段晓男首先从管理角度对项目实施分别提出了要求和建议,指出项目要针对结题综合绩效评价,根据任务书中的考核指标安排工作,标志性成果要尽快形成雏形;特别是对数据集研究项目,在当前“破四唯”的方针下,考核内容已更注重数据集在本领域的领先性和影响力,以及数据产品对相关科研工作的带动和促进作用等方面。郑景云汇报了项目的总体进展,特别是在研制温度、干湿和耕地变化等主要数据集所取得的增量和创新。张学珍、邵雪梅、余武生和方修琦分别汇报了“代用指标物理意义与数据挖掘及共享技术、过去2000年北半球气候与海平面变化数据集研制、过去2000年北半球冰雪变化数据集研制、过去千年北半球土地利用与动植物分布变化数据集研制”四个课题的具体进展和成果产出。 

  在秦大河院士主持下,与会专家对项目进展进行了点评,并提出建议。各位专家一致对项目取得的进展给予了肯定。陈发虎指出,项目从过去点、区尺度和国家层面的研究,逐步拓展到北半球,并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和产出;建议将项目产出与现阶段已有的数据集产品对比,进一步考虑、凝练项目产出的中国特色,如东亚季风气候环境变化的独特性等。王苏民建议,中国树木年轮主要分布在干旱区、半干旱区的山地,在重建干湿变化中,应尽可能考虑对盆地等地区的估计偏差。张知彬建议,历史数据集的研制可为当前国家需求提供参考,如对动物分布与气候环境变化,项目可凝练过去两千年温暖背景下的动物迁徙活动规律,为应对目前云南亚洲象的北进问题提供参考。周清波建议,在研制耕地数据集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开垦方式在工业革命前后的变化。赵秀海建议,进一步凝练支撑课题成果,特别是高水平论文,同时将不同论文的新认识整合凝炼为项目层面的亮点。姜大膀建议,在使用代用指标时,应在协同变化响应分析时,注意物理机制问题。葛全胜建议,进一步对比评估已产出数据的优劣,凝练特色,进行数据应用的国内外合作,扩大产出数据的使用和影响;并对数据挖掘、信息整合等给出了要求和举措。刘健、余克服、徐柏青和杨保也分别就数据库建设、数据共享、提升数据使用率及影响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秦大河院士作点评总结,他指出:项目组工作成效显著,基本达到了研究计划的阶段目标;并建议项目要进一步吸纳IPCC的思想,将包括大陆和北极在内的北半球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不限于区域或地点之间的相互比较与联系分析;可与IPCC报告的有关内容对比,进行方法论借鉴,从系统角度进一步凝练项目产出和新进展。 

  项目组全体成员根据项目研究计划和专家组建议,深入讨论了下年度的项目研究安排,确定了重点任务,部署了具体计划,并制定了相应举措。 此外,项目组在612日举行了专题研究进展学术交流会,研究骨干和部分研究生围绕项目内容作了18个学术报告,并对多个专题进行了相应研讨。 

会议现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