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植被物候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及未来趋势”年度进展专家组会议在京召开

 1127-28,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植被物候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及未来趋势”年度研究进展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采用现场与在线相结合方式。1128日莅临专家组会议的专家、领导有:项目跟踪专家方精云院士、宫鹏教授,项目专家组的郑度院士、陈发虎院士、王苏民研究员、崔海亭教授、韩兴国研究员、葛全胜研究员、罗勇教授、江源教授、方修琦教授和戴君虎研究员、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张峰处长和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段晓男处长等。线上和线下共计近50人参加会议。 

  会议的项目和课题报告部分由项目负责人戴君虎主持。张峰和段晓男从管理角度对项目实施分别提出了要求和建议,指出本项目离结题还有一年多时间,要针对结题综合绩效评价,根据任务书中的考核指标安排工作,标志性成果要尽快完成。在汇报环节,戴君虎报告项目总体进展,突出强调了一年多来在多源数据融合、宏观尺度物候变化规律及物候模型改进和评估、控制实验发现的物候变化机制、城市植被物候及其未来变化趋势等方面新进展。之后,吴朝阳研究员、戴君虎研究员、周广胜研究员和赵淑清教授分别汇报了“近地面植被光谱监测与多源物候数据融合”、“近50年典型森林和草原物候动态与格局”、“植物物候对环境要素响应的生理生态机制”和“全球变化背景下植被物候变化趋势预估”四个课题的年度进展和亮点成果。 

  陈发虎院士主持了专家评审环节,与会专家对项目已有进展进行点评和指导,并就项目下一步研究提出建议。各位专家均对项目2020年中期检查以来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王苏民研究员提出四点建议,包括加强近地面高光谱数据与遥感数据的对比、深入比较中国与北半球其他地区物候间的异同、明确不同尺度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使用更精细的区域气候模型模拟物候未来趋势等。方精云院士肯定了控制实验对研究物候发生机理的重要意义,指出城市化对植被的影响研究处于领域前沿,建议加强物候与土壤要素的关系研究、合理把握物候学的学科内涵与外延。宫鹏教授建议加强各个项目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发挥遥感在不同尺度下对物候的刻画作用,并给项目组推荐了相关参考论著和可资利用的数据资源。葛全胜研究员建议加强近地面光谱测量数据使用,深入总结宏观尺度的物候变化规律和原因,搞清机制机理;结项前工作要认真对照任务书进行梳理,“不忘初心”。韩兴国研究员建议紧密围绕重点研发项目的工作目标开展工作,注意成果标注规范化,进一步凝练课题成果,同时将不同论文的新认识整合凝炼为项目层面亮点;他还指出,作物物候研究上需考虑人为影响作用。罗勇研究员提议将天气与局地小气候的影响剔除,从而更精确地阐释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崔海亭教授肯定了植物物候发生生理生态机制过程研究方面进展;指出了现有物候响应研究中应注重抓住代表性生态系统和优势物种,城市物候和系统发育的研究仍需深入,中外物候对比研究要注意理解不同环境背景。江源教授强调需将多课题研究成果整合为项目层面的成果,并按任务书要求融合不同尺度模型,形成模型系统。方修琦教授指出需要验证城市物候和自然物候的可比性,明晰物候发生机制与时空变化的关联。陈发虎院士最后作了系统总结,指出:各位专家都肯定了项目取得的新进展,表明项目组过去一年工作成绩显著,完成研究计划的阶段目标;他还建议后续的研究中注意植物与植被、天气与气候等相关的时空尺度问题。最后,戴君虎代表项目组对专家意见进行了认真回答,表示在项目执行后期,项目组会谨记专家和领导的指导建议,严格按照任务书要求开展工作,各课题间协同作战,提炼关键成果,保质保量完成好项目的各项任务和指标。 

  28日下午,项目组全体成员根据项目研究计划和专家组建议,深入讨论了下年度的项目研究安排,确定了重点任务,针对性制定了相应举措,细致部署了下年度工作计划。1127日,项目组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先行召开了项目组内部年度进展学术交流会,研究骨干和研究生共计近40人围绕年度工作进展和项目存在问题进行了热烈的学术研讨和交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