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洁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Nature food上发表关于构建可持续食育系统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食物损失和浪费问题引发了各界广泛关注,校园食物浪费尤为突出。研究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某大型城市中小学生的食物浪费量明显高于该城市餐饮业的平均水平。减少食物浪费是一个逐步建立科学、理性、文明消费习惯的过程,需要寻找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是系统、有效干预消费行为和习惯的重要场所。

刘晓洁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对全球校园食物浪费的区域差异、环境足迹、驱动因素以及干预措施开展了综合评估与分析,并提出一个多机构、多层次和多措施的可持续食育综合框架,提升全球政策制定者对食育重要性的认识,促进青少年可持续饮食习惯和行为的培养。

研究团队对 107 项研究进行系统分析,共提取了横跨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 29 个国家的 291 个数据点。研究数据显示,各国的校园食物浪费差异很大,人均餐盘浪费量从9克到133克不等,浪费率从4%46%不等(图1),与国家收入水平呈正相关。研究估计,全球校园食物浪费的碳足迹约为7.7 亿吨CO2eq,土地足迹总面积约为 1.5亿公顷(图1)。这些结果表明,如果能在全球范围内减少校园食物浪费,将会带来可观的环境效益。

对已有文献进一步梳理发现,造成校园食物浪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形成机制复杂。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多机构、多层次、多措施的可持续食育框架,进一步明确了食育内涵:食育是一个集丰富的知识、技能、观念培养于一体的完整体系,其最大特点是通过多种形式、寓教于乐的活动,使得人与食物之间建立情感联系,从源头上培养青少年的食物珍惜意识、健康饮食观念及可持续生活方式。该框架不仅涉及学校、家庭,还需要社区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参与。该研究提出的可持续食育框架作为一个通用框架,强调主要概念和核心要素,在实施时应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饮食文化、饮食习惯等进行适当调整。

自2018年起,在基金委面上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等支持下,研究团队围绕食物浪费、食育体系构建等问题在北京、苏州、南京、库伦等地多所学校进行实地调研,通过组织研发教材、开展教师专题培训、构建开放式教学研讨平台等措施,探索“食育进校园”示范基地建设。本研究是刘晓洁研究员与团队过去六年在食育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阶段性总结。

上述研究成果以“Global school plate waste estimates highlight the need for building a sustainable food education system”为题,于2024918日发表于国际著名综合性期刊Nature FoodIF=23.6)。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该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硕士研究生冯蕾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罗瑞祺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晓洁研究员和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杨易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论文信息:

Feng,L.,Luo,R.,Liu,X. et al. Global school plate waste estimates highlight the need for building a sustainable food education system. Nat Food (2024).

论文网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016-024-01046-2



图 1 各国餐盘浪费量(克/人/餐/)和餐盘浪费率(%)



图 2 多机构-多层次-多措施的可持续食育框架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