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资源所组织编研出版系列战略研究报告 服务国家及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

3月26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简称“地理资源所”)在北京召开媒体见面会,介绍该所“十二五”期间组织编研和出版的第一批、共4部战略研究报告,即《2011中国区域发展报告—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区域发展态势》、《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和《2010中国资源报告—资源流动、格局、效应与对策》。

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20余家新闻媒体的30余名记者,参加了此次媒体见面会。地理资源所长刘毅、党委书记成升魁、副所长葛全胜、于贵瑞、党委副书记高星,孙鸿烈院士、郑度院士、陆大道院士、各研究领域负责人等5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所长刘毅主持。

刘毅首先向各位媒体朋友介绍了地理资源所的基本情况以及4部战略研究报告的研究背景、基本内容及研究意义。刘毅指出,2011年,地理资源所作为首批整体择优支持的研究所被批准启动实施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工程,制订了“一三五”规划。为实现研究所“一三五”发展规划中确定的“成为国家区域发展、资源利用、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重要的思想库”的目标,该所提前谋划、自主部署了一批战略研究报告项目,组织所内骨干研究力量,瞄准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集成各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编研和发表科学技术报告。此次由商务印书馆和科学出版社出版的4部战略研究报告是地理资源所自主部署此类科研项目取得的第一批重要成果。

随后,4部战略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分别就报告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

刘卫东研究员介绍了《2011中国区域发展报告——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区域发展态势》研究成果,该研究是在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区域均衡发展背景下,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切入点,在剖析发展模式与我国区域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科学解读过去十年我国的区域发展状态、区域发展战略及区域政策,为如何在区域层面上落实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参考依据。

陆大道院士从解读《2011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出发,阐述了关于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态势及区域发展方针的若干问题。

方创琳研究员介绍了《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该成果采用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系统集成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总体历程与驱动因素,提出了中国城市群的总体发展方针、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建设重点、建设路径、空间布局方案未来发展愿景、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等。

刘彦随研究员介绍了《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该成果面向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国家战略,阐释了农村空心化的根源,划定了我国农村空心化程度10大类型区,估算了不同发展情境下空心村整治增地潜力,为科学推进我国空心村整治、新农村建设实践和统筹城乡发展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沈镭研究员介绍了《2010中国资源报告—资源流动、格局、效应与对策》,该成果重点研究关系国计民生、对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的石油、煤炭、林木、大豆资源的流动格局与效应,剖析资源的区域流动特征、产业流动特点以及资源流动的环境效应,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对策与建议。

报告结束后,媒体记者就城市区域规划问题、农村土地整治等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向专家进行了提问,专家们一一作了解答。

据刘毅介绍,该所未来将通过项目部署、政策鼓励等措施,持续支持服务国家及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的研究,充分发挥国家区域发展、资源利用、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重要科学思想库的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新的重要贡献。

系列战略研究报告受到了与会中央和地方各媒体记者的极大关注,媒体见面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取得圆满成功。

媒体见面会会场

部分媒体记者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