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鸿烈、傅伯杰院士一行考察非洲尼罗河源区

为推动中科院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三五”项目和国家基金委项目支持下,11月20日至12月4日,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3个单位的13名研究人员考察了非洲尼罗河源区的卢旺达和坦桑尼亚两国,并与他们签订了合作备忘录,调研了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现状,在卢旺达初步完成了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平台建设。

考察组由孙鸿烈院士、傅伯杰院士、于贵瑞副所长、刘健研究员、于秀波研究员、李发东研究员、戴尔阜研究员、李晓松副研究员、姜鲁光副研究员、李静博士、易红梅博士及2名国外博士后组成。

本次考察活动得到了卢旺达自然资源部部长Stanislas Kamanzi先生和环境管理局局长Rose Mukankomeje女士的大力支持。在卢旺达环保局官员和研究人员陪同和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UNEP-IEMP)协调下,考察组顺利完成考察任务。

考察组对尼罗河上游2000多公里行程进行了综合调研,考察了森林、农田、草地、湿地等各类生态系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地理资源所与卢旺达环境管理局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确定了未来在生态系统监测、研究、数据与信息共享、能力建设、气候变化适应等领域加强合作,确定了联合研究项目申请与实施、共同运行监测研究平台、人员互访和组织学术交流等合作形式。双方通过深入探讨和学术交流,进一步细化了潜在合作机遇,明确了技术合作伙伴。于贵瑞副所长代表地理资源所签字,卢旺达自然资源部部长Stanislas Kamanzi先生和孙鸿烈院士、傅伯杰院士等参加了签字仪式。

安装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研究设施。通过实地调研卢旺达政府推选的Akanyaru小流域,生态监测组在海拔2400多米的卢旺达纽恩国家森林公园Uwinka安装了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示范设施,安装了温湿度、长短波辐射、PAR、日照时数、风速风向、降水、蒸发、土壤水和温度、气压等设备共计26件套,为系统分析尼罗河上游高原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分和能量循环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数据,填补该区在能量组分、蒸发方面的数据空白。

在尼罗河上游卡盖拉流域现场监测和采集样品。地面生态调查组在卢旺达和坦桑尼亚的境内沿河的40多个采样点采集了水质、土壤和植物样品,并在当地与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了样品测试,旨在揭示尼罗河源区水土与养分流失,评估土壤肥力和区域碳氮分布,为深入开展非洲生态系统评估提供地面数据支撑。

开展土地利用方式调查和遥感地面验证。生态样带调查与制图组对卢旺达全境和坦桑尼亚北部进行了实地考察,行程2000余公里,利用GPS记录生态系统类型验证点1500余个,拍摄景观照片6000余张,对典型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进行了记录,为生态系统类型遥感解译和制图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开展农户访谈和机构调研。社会经济调查组通过对卢旺达环境管理局、农业委员会、国家统计局、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卢旺达办事处、卢旺达国立大学等机构进行调研,与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和研究人员进行座谈,收集卢旺达社会经济和生态研究现状的基本资料;同时走访了几十户农户,完善了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的调查问卷的设计,为下一步在卢旺达开展规模性的社会经济调查奠定了基础。

在卢旺达,还对今年7-9月在地理资源所完成系统培训的两位卢旺达科研人员在生态系统监测培训方面进行了深入指导,使其掌握了生态系统地面和遥感调查、水土和养分流失监测的能力。

地理资源所与卢旺达环保局签署五年合作框架
考察组在尼罗河与刚果河源头进行调研
新建的赤道高原森林生态系统示范站,野外水样采集与快速分析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