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乡村振兴与乡村科学论坛”在南京举行
4月27日,第二届“乡村振兴与乡村科学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行。论坛由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江苏省土地学会、江苏省地理学会承办,中国城乡发展智库联盟、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IGU-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自然资源部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协办。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的近400名代表就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科学发展等进行了交流。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袁林旺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李久生教授致欢迎辞。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论坛发起人刘彦随研究员致开幕辞,热烈欢迎参会代表积极参会,并期望论坛可持续发展,形成乡村振兴研究重要平台,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国友研究员作会议致辞。
论坛主题报告环节,由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龙花楼研究员和河南大学乔家君教授主持,8位特邀专家作主题学术报告。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彦随研究员以“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题作报告。他指出,城乡二元体制下乡村发展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应按照乡村系统的特定组织结构与空间形态,遵循乡村历史的、渐进的发展规律,建立三制(健全法制、完善体制、创新机制)、统筹三域(村域形态、县域空间、区域格局)、实现三划(统筹谋划、近期计划、长远规划);学科发展方面,亟需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的乡村科学体系,按照“揭示规律—制定规划—形成范式”开展研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与科技支撑。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方创琳研究员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机理及高质量发展路径”为题,深度解析了城镇化过程的基本内涵、战略转向,指出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亚健康状态,城市病处在高危期,“城市病”与“乡村病”同病相连,互为病因,阐释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机理,城乡要素深度融合需要协调的“十大关系”,并提出了合并召开中央城乡工作会议、合并编制《国家城乡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合并实施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战略以及同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乡村发展质量的城乡融合发展建议。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黎夏教授以“包容性城市化——中国耕地变化‘图谱’及其保护的更优路径模拟”为题,定量揭示了维持耕地面积稳定带来的“连锁反应”,指出通过“连锁反应”规律,城市的扩张最终以生态安全风险、耕地质量下降为代价,其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化过程中来自于农村的流动人口“城乡双漂”、“两头占地”,建议采取“包容性城市化”,让流动人口顺利转变为市民、平等享有城市资源和服务,释放农村建设用地资源。
英国皇家社会科学院院士Michael Dunford教授以“The right not to be poor: Ending extreme rural poverty in China”为题,从人权的角度阐释了扶贫的重要性,并利用国际国内数据展示了中国乡村减贫的巨大成效,基于2017年的628个县4626个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贫困农户的基本特征、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精准扶贫的综合效应,并指出未来扶贫仍需继续坚持以发展为核心、以最低生活保障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工作内容。
长江学者、南京大学黄贤金教授以“农地改革与乡村振兴”为题,认为城乡二元土地制度造成乡村土地价值被剥夺,不断增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基于城乡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同责的四个维度,提出了从理论同地到规划同地、管制同地扩展,从认识同权到实践同权、管理同权延伸,从过程同价向结果同价深化,从区域、县域同责到村域同责转变的农地改革深化路径,为优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供给提供了深度思考与鲜明视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邓祥征研究员以“乡村振兴与发展中的产业富民: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为题,介绍了乡村产业发展的美国的体验式模式、法国的文化引领模式、英国的特色小镇模式、日本的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模式,总结了我国乡村产业的小规模化、有限市场化、本土化与相对封闭等特点,并指出未来乡村产业发展应以全域有机为基础,推动乡村生活与城市生产之间的双向互动。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葛咏研究员以“扶贫空间统计研究与应用”为题,围绕地理时空统计方法如何刻画扶贫减贫空间格局及演化规律这一科学问题,结合典型案例,细致介绍了基于点格局分析和空间相关性分析的贫困探测性数据分析、基于地理探测器和多水平建模的贫困的空间归因分析、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贫困要素空间异质性分析、基于贝叶斯层次模型和GEE平台等的贫困要素时空特征变化分析,为贫困研究的方法创新提供了参考。
Cites主编、北京大学赵鹏军教授以“中国乡村交通与地域系统”为题,指出我国乡村机动化水平不断提升,村-县与镇-市联系不断增强,推动了乡村地域系统转型,城市群地区乡村传统地域等级结构趋于模糊化和瓦解,建议根据乡村交通现状变化科学开展乡村道路基础网规划、配置村镇公交线站、布局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并重新思考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以科学支撑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居民点布局和生活与生产空间的安排。
本次论坛围绕乡村振兴和乡村科学两个主题设置了两个分论坛,共计14场学术报告、两场自由讨论。“乡村振兴分论坛”报告会由周国华教授和龚建周教授主持,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陈明星研究员等7名学者作学术报告。杜国明教授和李玉恒副研究员主持了该分论坛的自由讨论环节。“乡村科学分论坛”由谢花林教授和胡守庚教授主持,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武汉大学李志刚教授等7位专家作学术报告。金晓斌教授和陈江龙研究员主持了该分论坛的自由讨论环节。
南京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陆玉麒院长主持了闭幕式,杜国明教授、陈江龙研究员分别总结了分论坛学术交流情况及争鸣观点。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袁林旺肯定了本次论坛交流成果,并期待下届会议的如期召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室主任龙花楼研究员致大会闭幕辞,归纳总结了本次学术研讨会的特点、取得的成果,指出了乡村振兴研究的方向,并邀请各位专家学者相约2020年第三届乡村振兴与乡村科学论坛。
论坛合影
分论坛现场1
分论坛现场2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