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资源所研发的“新疆科考无人机组网管控系统”在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成功完成测试

 

  2022826日,由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作为课题承担单位的新疆第三次科学考察空天地网一体化综合科考监测体系建设项目的区域无人机组网监测网络管控系统课题组,在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与保护区管理中心联合开展了无人机组网测试活动。组网测试采用“2+N”模式,同时测试双控制中心和多个无人机起降点之间远程航线规划、远程控制无人机起降、远程实时数据传输和多任务协同等功能。课题负责人王黎明研究员担任本次组网联合测试活动总指挥,在组网一号无人机载发车(作为第一控制中心)上指挥了这次组网活动。保护区管理中心动物保护科邵长亮副科长担任副总指挥,在保护区管理中心会议室(作为第二控制中心)协同指挥。参与组网的无人机包括课题组及保护区管理中心的大疆无人机,以及中科院无人机应用与管控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四架尾座式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起降点设在保护区的五彩湾、火烧山、喀木斯特,其中喀木斯特距离指挥中心近200公里。 

  在测试现场,组网一号控制室人员在组网管控系统远程控制窗口上规划航线并上传至组网飞机,在确认起降点的人员离开无人机一定距离后,在管控系统中按下起飞按键。无人机起飞,并传回飞行姿态信息和飞行轨迹,在无人机直播窗口显示无人机第一视角实时视频。随后,在保护区管理中心会议室的管理中心党委书记马新平也亲自操作了管控系统的远程控制功能,并完成无人机起飞降落及实时视频回传。 

  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面积14856.48平方公里,几乎涵盖准噶尔盆地东部荒原,绝大部分区域车辆无法到达,巡护工作面临很大难度,急需利用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提高巡护工作水平。但传统的无人机单兵作战式监测方式监测范围较小、难以远距离实时获取监测数据、工作效率较低。无人机组网观测就是利用组网管控技术将多个飞行平台、多种传感器、在多个作业场地同步或异步执行观测任务。在本次测试中,保护区管理中心会议室大屏幕上显示了几十公里以外多个无人机的实时视频画面,在场工作人员对测试结果报以热烈掌声。 

  测试结束后,马新平书记代表保护区管理中心,对本次无人机组网联合测试结果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地理资源所研发的无人机组网管控系统疗效很好,今后可在保护区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马新平书记同时建议地理资源所针对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对无人机组网技术在图像识别、数字建模与地表测量、巡护、执法、生物多样性监测等方面进一步开发研究,发挥无人机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效率高的优势,运用于保护区巡护、执法和生物多样性监测。 

  因新疆疫情管控不能到达现场的领导专家通过视频会议观摩了组网联合测试活动。中科院无人机应用与管控研究中心主任廖小罕研究员针对保护区通讯基站覆盖不全问题,希望课题组进一步开展组网管控与通讯基站建设、无人机空港布局、公共航路规划等协同的研究。新疆第三次科考空天地网一体化综合科考监测体系建设项目负责人新疆生地所刘铁研究员,对课题组成员冒着疫情风险在新疆开展科考工作表示感谢,并表示将全力支持保障课题组完成科考任务。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党组书记陈曦研究员充分肯定了无人机团队在疫情下如期开展组网测试活动,认为测试工作是成功的,也达到了测试目的。科考参与单位120人同时在线参观学习了无人机组网管控的使用方法。 

  区域无人机组网监测网络管控系统课题执行期是三年。今年科考期间正值新疆疫情严重时期,导致部分组网设备和人员无法到位,给课题组带来诸多困难。但课题组及合作单位通力合作。课题合作单位江西翱翔星云公司从江西专程运送组网一号无人机载发车至新疆卡拉麦里。北京航天数维公司派专业测试人员以保障尾座式固定翼无人机的性能优化。空域管理部门也积极支持,通过了空域审批手续,保障了科考无人机的合法飞行。通过多方努力,克服困难,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一是首次开展了尾座式固定翼在新疆新环境的适应性测试,并取得测试参数;二是尾座式固定翼首次应用于科学考察,并承担数百平方公里的大范围遥感监测任务;三是尾座式固定翼无人机与组网一号无人机载发车在实际应用场景首次实现车机一体科考作业;四是卡拉麦里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监测工作,在野生动物监测子课题负责人王东亮副研究员带领下,进行多个地面样方调查和无人机空中监测数据的采集,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覆盖250平方公里的数据。 

 

  1:科考队员在组网一号无人机载发车前合影 

 

  2组网一号控制室的指挥场景 

  3新疆科考无人机组网管控系统的远程控制界面 

 

  4卡山管理中心会议室的指挥场景 

  5尾座式垂直起降固定式无人机与组网一号车机一体测试 

  

6开展地面采样 

 

 7野生动物监测子课题成员在保护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