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植被物候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及未来趋势”课题绩效评价会议在京召开

  2023年7月9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植被物候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及未来趋势”课题绩效评价会议在京召开。绩效评价专家组由王浩院士、宫鹏教授、韩兴国研究员、方修琦教授、罗勇教授、刘鸿雁教授、梁尔源研究员、杨元合研究员和赵永超研究员等9位专家组成;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张峰处长、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段晓男处长、项目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所长葛全胜研究员和科研处赵东升副处长等领导莅临会议并指导。项目组成员5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项目负责人戴君虎研究员主持,他对与会专家、领导指导和项目参与单位积极配合表示感谢,请专家、领导在评价会上多提宝贵指导意见。张峰处长代表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致辞并指出,项目涉及中国物候的前沿问题,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他强调了规范完成项目验收流程的重要性,感谢各位专家长期对项目实施的指导及对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工作的支持。段晓男处长对会议召开和项目管理提出了建议与要求,指出物候学作为地理所的优势学科方向,应常做常新,继续深入研究。葛全胜所长代表牵头单位感谢专家与会指导,请专家严格把关。他指出项目组已完成主要任务,后续工作中还应注意“留住队伍”,跟踪前沿,继续攻关。赵东升副处长细致介绍了验收阶段的管理流程,要求注意验收材料规范性,预祝课题和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王浩院士作为专家组组长主持了课题绩效评价会。首先由项目负责人戴君虎研究员汇报了项目背景、研究思路、课题设置、研究重点、考核指标及完成情况等内容。随后,吴朝阳研究员、戴君虎研究员、周广胜研究员以及赵淑清教授依次汇报了四个课题考核指标及完成情况、重要进展、亮点成果和组织管理经验。其中,课题一“近地面植被光谱监测与多源物候数据融合”主要进展有:在国内26个站点组网部署了物候相机、探头等成套物候观测系统;融合地面观测和遥感数据改进了物候提取算法。课题二“近50年典型森林和草原物候动态与格局”重在揭示中国主要植被区域多尺度植被物候及对环境要素敏感度的时空特征;阐明了植物物候与系统发育、功能性状等生物学属性之间的关系。课题三“植物物候对环境要素响应的生理生态机制”深入探讨了植物物候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生理生态机制和发生阈值;研究了植物物候响应环境变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课题四“全球变化背景下植被物候变化趋势预估”提出城市环境是植被物候对全球增温响应研究的重要实验场;评估了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木本植物局地受威胁的风险。项目累计发表第一标注论文123篇,其中SCI论文89篇,TOP期刊论文36篇;申请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5项,完成专著4部;圆满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 

  与会专家和领导认真听取了汇报,充分肯定了项目进展和成果,对各个课题完成情况均给予高度评价,并对后续项目验收工作提出中肯建议。王浩院士表示四个课题均优秀地完成了既定指标和任务,取得重要创新性发现。他提议项目组继续坚守阵地,未来本领域工作应与“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耦合植被物候变化与碳循环过程,探索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韩兴国研究员表示项目取得了多项亮眼成果,基于物候相机的光谱数据未来应用价值很高,应该持续、系统收集该类数据,继续进行多源数据融合分析,争取新进展。宫鹏教授肯定了植物物种、群落与景观尺度的物候数据相互融合验证的重要意义,建议未来继续深入研究植被物候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修琦教授表示,项目获取了多个尺度的植物物候数据,在中国植被物候变化特征及其生理生态机制研究上有新进展。罗勇教授认为,项目在植物物候变化特征、冷激影响以及物候模型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刘鸿雁教授指出,项目将植物物候与碳吸收时段关联起来,阐述了物候与植被生产力的关系,对于全球碳收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梁尔源研究员对项目总体进展表示满意,指出中国物候观测网的历史物候序列被IPCC AR6遴选为全球4条代表序列之一具有重要意义,为气候变化生态影响提供了有力证据,体现了项目成果的全球学术影响力。杨元合研究员建议,项目组应在现有丰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凝练亮点成果,精心组织成果表达,以便充分突出项目研究的创新性。专家组一致认为四个课题很好完成了研究任务和考核指标,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同意以优秀成绩通过课题绩效评价。 

  最后,戴君虎研究员代表项目组衷心感谢各位专家的悉心指导,表示将充分吸纳专家组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在物候发生机制、物候与“双碳”目标结合,以及自动在线观测等方面继续钻研,争取新成绩;在后期项目总结阶段,继续查漏补缺,保质保量做好项目验收工作。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为后续项目验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会场照片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