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资源所主办的《中国生态旅游》期刊被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人类文明演化出现了新的图景,旅游融入了自然和社会、文化和历史、经济和环境等多种元素,展现了丰富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和多元的人文环境特征[1]。四十多年来,旅游为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短板,这就是研究体系不够完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长期关注旅游科学研究,为填补我国自然科学领域旅游学术期刊空白,促进旅游学科建设,决定《中国生态旅游》于2021年改版为学术期刊。目前,改版后的《中国生态旅游》已取得明显进展:2023年6月被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扩展库,12月获中国科学院期刊审读2020-2022年“优秀”等级。
三年来,《中国生态旅游》按照“坚持交叉学科的性质,以“人-地”系统为理论方向,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2]的定位,确立了“践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聚焦旅游领域人地关系,注重旅游科学理论建构、国家战略研究支撑与旅游发展实践引导,促进旅游地理和旅游生态研究不断深入,助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办刊宗旨。编辑部按照地理资源所有关期刊发展要求和《期刊管理办法》规定,在主编陆大道先生和编委的悉心指导下,针对新刊特点,坚持“开门办刊”理念,依托地理资源所强大的科研支撑和丰富的办刊经验,在地理、资源、生态、旅游等领域广大专家学者的关心与支持下,克服稿源、人员、资金等困难,以稿源筹集、质量把关、影响提升为重点,开展了扎实工作,有效推动了期刊的快速发展。
一、坚持特色定位积极筹集稿源。稿源是“新刊”的最大困难。2020年11月编辑部开始组建,在建设投稿系统、制定工作制度的同时,争取副主编、编委的大力支持,并于2021年4月正式出版期刊改版后的第一卷第一期。三年来,按照期刊定位和刊文方向,组织发动50余位编委和中青年专家开展了21次专题组稿活动,引导来稿选题方向,逐步形成期刊刊文特色,带动学界同行支持投稿,筹集稿件600多篇,顺利完成3卷18期211篇文章的出版任务。
二、坚持过程原则保证刊文质量。质量是期刊发展的根本。三年来,期刊通过编委和中青年专家组织的专题组稿活动,提升稿件选题质量;在审稿环节,编辑部严格执行“三审三校”要求,入库稿件原则上安排至少一名编委专家外审;在编校环节,编辑部克服人员、资金不足等困难,在以我为主的同时,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外部编辑参与校对。通过选题、审稿、编校等全过程的质量把控,保证了期刊论文质量与出版规范。
三、坚持合作理念扩大期刊影响。期刊是学术共同体的重要一员。期刊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等支持与合作,另一方面主动支持、参与有关院校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联合办会、承办专题会、分发会议资料、口头报告等方式宣传期刊29场次,刊印有关学术机构和高校旅游院系介绍35篇次。与此同时,编辑部克服疫情影响和经费困难,先后走访高校34所;累计向多个部委和各省区市旅游部门赠阅期刊1300多册;组织制作公众号文章、通知等150多篇次。
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正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期刊在中国知网仅上网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内,刊发的论文篇均下载超过600次,其中最高下载量已过万次,引用过60次;超过10%的文章获得中国科协期刊双语推荐、人大复印全文转载和有关学会(研究会)推荐;5篇论文获文化和旅游部内刊《文化和旅游决策参考》改编采用;17篇刊文获得新浪网、中国旅游新闻网、中国旅游报和有关机构公众号转发或改编报道。
期刊在学科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本期刊的影响需要长期积淀。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生态旅游》将更加强化“因应旅游业和旅游学科特点,突出旅游学科与地理学、生态学、资源学和经济学、管理学等交叉融合”的办刊特色,继续坚持“开门办刊”和“责任服务”理念,久久为功,力争早日打造成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国内旅游研究学术交流平台和旅游先进思想文化向社会展示的窗口,为中国旅游科学的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幸福中国做出贡献[1]。
期刊中心 供稿
[1] 葛全胜. 发刊词.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2] 陆大道. 主编寄语.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