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联合承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边会,呼吁黑土地可持续管理

哥伦比亚卡利,2024年10月2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6)期间,中国生态环境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机构共同主办了一场题为“打造基于生态系统的综合解决方案:可持续黑土管理促进‘里约三公约’协同”的边会活动。会议强调了黑土对于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健康、增强气候韧性以及支持生计的重要性,并呼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黑土可持续管理,以促进“里约三公约”协同落实。作为承办单位之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在边会上向国际社会展示了其在黑土地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的成果——齐齐哈尔模式。

在中国,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其保护与利用受到了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先生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在保护黑土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包括顶层设计、法制保障、具体措施以及宣传交流等方面,并强调了系统思维、科技创新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他呼吁各方“进一步深化共识,加强行动,共同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UNEP生物多样性与土地事务负责人多琳·罗宾逊(Doreen Robinson)女士和FAO水土司司长李利锋先生分别致辞,强调土壤是连接“里约三公约”的重要纽带,需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并合理利用,并对中国政府在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已经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黑土保护与利用模式上取得了积极进展。在边会上发布的《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中国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报告》展示了中国的多个成功案例。其中,齐齐哈尔模式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在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资助和齐齐哈尔示范区的支持下,“齐齐哈尔模式”通过“全域定制,精准施策”、秸秆“过腹”、“培肥固土”和“政府主导,科技示范”等措施,有效实现了黑土地的保护与利用。边会上发布的宣传视频还介绍了地理资源所研发的“有机肥深施深松”薄层黑土定向培肥技术。该技术通过将有机肥在不翻土的情况下施入到土壤次表层,扩大植物根系获取土壤养分的空间,连续五年实现作物产量的提高,土壤肥力以及保水性能的提升。

本次边会由中国生态环境部、UNEP和FAO联合主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UNEP-IEMP)、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计划(UN Decade on Ecosystem Restoration)、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和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共同承办,得到了国际黑土网络(INBS)和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的支持。UNEP-IEMP主任张林秀女士全程主持了边会活动。来自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学术界以及民间团体的代表等约60人参加了此次边会。


黑土地保护“齐齐哈尔模式”向国际社会发布


边会详情请见以下转载:

《中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呼吁黑土地的可持续管理》

https://mp.weixin.qq.com/s/3ASCaGc-M3oArnmyQeytsQ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