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防灾减灾知识服务”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2024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实践案例集”
2024年11月20日,以“拥抱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数字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乌镇开幕,大会发布了“2024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实践案例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申报的“国际防灾减灾知识服务”项目,入选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类案例。作为大会的重要活动,“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实践案例发布展示活动已经连续举办四年,逐渐成为宣介阐释习近平主席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促进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国际防灾减灾知识服务系统由地理资源所牵头承担,联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实施。该项目得到中国工程院承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IKCEST)支持。地理资源所王卷乐研究员是该项目负责人。
国际防灾减灾知识服务系统自2016年开始研究构建,并于2017年上线提供服务。截至2023年底,平台数据量超过460万条。平台实现了数据、文献、课件、机构、事件、地图、专家、报告、科普等多类型资源关联发现,汇聚积累了包括15个专题数据库在内的海量防灾减灾知识资源;涵盖全球灾害元数据库、地震、干旱、洪水、冰冻灾害、高温热浪灾害、火灾、生态环境灾害、城市灾害、灾害信息网络挖掘、“一带一路”孕灾环境、“一带一路”区域灾害、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灾害专题领域。在UNESCO防灾减灾全球合作框架下,平台为全球防灾减灾提供设施、数据、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服务。
遵循开放科学理念,国际防灾减灾知识服务平台解决了多模态灾害大数据知识发现的难题,显著提升大数据灾害分析和知识发现能力;面向多类型防灾减灾知识服务用户需求,平台设计了信息聚合、地图表达、知识发现、模型应用等四类在线知识服务应用模式;平台首次建立了全球灾害数据主目录(GDMD),实现灾害数据的统一展示、搜索、访问、挖掘和分析,目前发布了1400多条全球灾害数据目录;平台创建了灾害知识发现、应急救灾、教育科普快捷服务通道,构建“一带一路”经济走廊专题应用,以全数字化视角,打造数字中巴经济走廊(Digital CPEC),实现基础地理、土地覆被、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多类数据共享,支撑2022年巴基斯坦特大洪水灾害等应急减灾。支撑该服务系统的“防灾减灾知识服务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获得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2024年度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国际防灾减灾知识服务系统服务惠及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平台访问累计达224.8万次,用户数累计90.2万人次(国际占比67.1%),用户覆盖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成为UNESCO开放科学的防灾减灾全球示范平台。举办9期“一带一路” 防灾减灾知识服务国际培训班,培训1600多名一带一路沿线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防灾减灾青年人才。直接针对巴基斯坦洪水、土耳其和叙利亚地震、利比亚飓风等突发国际灾害,提供灾害应急数据共享服务。得到来自UNESCO防灾减灾部门、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国际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蒙古国立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中资企业等应用证明多项,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良好的国际影响。
封面图片
“国际防灾减灾知识服务”案例展示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类案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