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情与发展”论坛2024年乡村振兴专题论坛在京召开
2024年11月17日,“中国国情与发展”论坛2024年乡村振兴专题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全国政协、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西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广州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主旨发言和圆桌讨论。论坛由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明星研究员主持。
嘉宾致辞环节,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所长孙福宝、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刘彦随先后致辞。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着力引领我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科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是国家在区域发展、资源利用、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重要的思想库、人才库;过去六年,中国“国情与发展论坛”共举办了11次学术年会和专题论坛,重点针对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长江大保护、中国式现代化、新城新区发展等重大问题展开研讨,建言献策,已成为我国在国情发展领域的重要智库平台;本次论坛聚焦乡村振兴,共同探讨新时期、新背景下乡村振兴的进展、挑战及政策建议,通过跨界、跨学科交流,为国家“十五五”及更长时期的乡村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全国政协委员郭玮 、张合成,以及广州大学教授朱竑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刘彦随分别围绕“关于乡村振兴的意义与几个关系的认识”、“以县域经济为抓手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国乡村传统特征观察”、“深度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逻辑与路径”、“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挑战和路径”发表重要观点。
陆大道院士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区域发展战略,指出我们已进入追求平衡的发展阶段,城乡间、区域间可以有差异、有差别,但不能有太大的差距;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乡村发展是基础和关键,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乡村进行持续有效的投资,并着力增加乡村就业。
郭玮认为,推进城乡融合、壮大县域经济,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提,应以发展县域经济为抓手促进乡村振兴,具体需要继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积极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增强县域基础设施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并且加快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张合成梳理了中国乡村的传统,认为需要平衡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在乡村发展中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守好本和源、根和魂中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重点是要传承聚族而居的社会形态、精耕细作的文化基因、孝悌忠信的传统美德、自力更生的生活信条。
朱竑认为,我国已经入深度城市化阶段,乡村振兴必须放置到“城乡地域系统”的框架内实现,乡村振兴不是从“城市偏向”到“乡村偏向”,乡村振兴需要促进城乡在产业、人口、文化、信息和技术等全方面的融合,打通乡村治理、乡村文化、乡村产业之间的关系,实现文化和生态资源的价值化。
刘彦随认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和科学决策体系,从组织重建维度推进乡村经营模式创新,完善乡村七大体系建设推进乡村产业重塑,推进乡村发展新格局营造工程实现乡村空间重构,推动乡村数智化以发展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推进工程技术措施以夯实自然本底、赋能转型振兴。
圆桌讨论环节,冯奎研究员、龙花楼教授、仝志辉教授、乔家君教授、张朝教授、陈秧分处长、杜国明教授、孙志刚研究员、王介勇研究员、李裕瑞研究员、陈明星研究员等围绕论坛主题展开热烈讨论,重点就农民住房问题改革、农村社会空间重组与居住形态变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部农区乡村振兴路径、气候灾害趋势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东北黑土地保护制度构建、稳步提升农业经营性收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特色产业亿元村转型路径及启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等重要议题进行了精彩发言和交流研讨。
在论坛总结环节,陆大道院士表示本次论坛研讨充分、收获很大,达到预期目标,会后将加强专家观点梳理,形成专题报告。刘彦随指出,乡村振兴是个大课题,后续要进一步关注乡村产业发展与竞争力提升;关注基础教育,防止乡村人口和教育资源进一步流失;加强城乡发展智库联盟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国际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全球乡村振兴贡献中国经验。
“中国国情与发展”论坛是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于2018年联合发起的高端学术论坛。以探讨新时代国情与发展的关系为主线,客观分析我国国情,科学评估发展态势,服务国家宏观决策。本次专题论坛的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协办单位为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孙福宝致辞
张国友致辞
陆大道作报告
张合成作报告
会议合影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