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董锁成研究员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提出建设“黄河流域和蒙古高原绿色长城”

2024年12月2日-12月13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大会针对全球荒漠化挑战,以“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未来”为主题,凝聚全球力量共商防治荒漠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大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东北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主席、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绿链国际合作基金首席科学家董锁成研究员与绿链国际合作基金副主任陶宝祥、宋玮、张立栋等应邀赴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参加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

在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办的“绿色长城走向世界”主题边会和由全球农业发展青年论坛(YPARD)、国际森林学学生会(IFSA)、《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青年核心小组等国际组织主办的“摆脱恶性循环,搭建林业、农业与里约公约的桥梁,共创可持续未来”主题边会上,董锁成做了“中国西北及蒙古高原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模式及实践”主旨报告,提出建设“黄河流域和蒙古高原绿色长城”的建议。董锁成的报告遵循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促进绿色发展”及“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等重要指示精神,提出“建设黄河流域和蒙古高原绿色长城”建议。

针对黄河流域上、中、下游荒漠化防治、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问题,董锁成提出打一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协同防治荒漠化与绿色循环发展总体战略,攻克黄河上游中重度荒漠化尤其是“黄河几字湾”荒漠化重灾区保护与发展难题,推广典型区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成功模式,建立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构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长城,实现人与自然协调、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目标。基于主持完成的国家科技基础专项对蒙古高原和中蒙俄经济走廊近二十年实地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基础,建议推广内蒙古高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和绿色发展经验,在沿边境、沿中蒙俄交通走廊、蒙古国经济快速发展区及主要矿产开发区共建“四带一区”的蒙古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与绿色矿山循环经济示范区;基于团队与俄蒙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共建的中俄古西诺湖生态环境监测实验站和防沙试验基地、中蒙乔伊尔生态实验站及植绿防沙与绿色发展示范基地、雄安新区毗邻区定兴生态环境监测站和已有野外站,建立蒙古高原天地空一体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荒漠化监测预警及防控决策系统,共建中蒙俄经济走廊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国际绿色长城。该报告引起了UNCCD等联合国机构和与会国际代表的热烈反响及认同。

董锁成及代表还参加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开幕式、防治荒漠化科学创新、水、能源和金融、土地生命、土地退化与食物安全、防治草场退化等主题边会,访问了联合国环境署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中国、蒙古、沙特阿拉伯、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等展馆,进行了深入交流。


图1 董锁成及绿链国际基金代表参加《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

图2 董锁成及绿链国际基金代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及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官员访问联合国粮农组织展馆

图3 董锁成在“绿色长城走向世界”边会做主旨报

图4 董锁成在“摆脱恶性循环,架起林业、农业与里约公约的桥梁,共创可持续未来”主题边会上做主旨报告

中国网报道连接:

http://stzg.china.com.cn/m/2024-12/18/content_429903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