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介绍

吴绍洪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学科专业为自然地理学。近年主要研究方向: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自然灾害风险、陆地表层格局与过程。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防范技术研究”,重点基金“中国陆地表层自然地域系统动态及其驱动机制”等。发表(合作发表)各类科研论文200余篇()。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五次评估报告、特别报告、技术报告主要作者之一;第一次~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第二卷领衔作者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2018);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2017)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 2012);中国测绘学会优秀地图裴秀奖银奖(8 2012);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主要完成人,2009);诺贝尔和平奖(IPCC集体奖,2007);环保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4 2004)。  

科研项目

  近年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部支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创新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和国际合作各类科研任务。

  1. 中国陆地表层自然地域系统动态及其驱动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530749,2016.01~2020.12)

  2.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新疆地区气候变化风险与应对策略(2014092,2016.01~2017.12)

  3. 科技部改革发展专项项目课题,不同温升目标下有序适应气候变化研究(2016.9~2017.9)

  4. 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技术研发与应用(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C19B00,2012.01~2015.12)

  5. 过去百年环境格局变化与影响(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XDA05090300,2011.1~2015.12)

  6. 重大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基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群第一项目,KZCX2-YW-Q03-01,2009.01~2011.12)

主要成果

  (1)气候变化影响检测技术体系与风险定量预估及其适应战略

   承担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技术研发与应用”和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课题“过去百年环境格局变化与影响”的资助下,完成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影响检测的技术体系,初步分辨气候变化因素与非气候因素对重点领域的影响程度,明辨气候变化的贡献率。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UNFCCC)的最终目标所关注的领域评估未来风险,将风险分为突发性的极端事件灾害风险和渐变性的生态系统/粮食生产风险。同时分辨未来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极端事件发生的危险区域,社会经济受影响的风险区域。结果显示,气候变化致使极端事件增加,将对社会经济产生更多的灾害;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将承受更高的风险;高与低风险包含着定量的风险可能损失内涵;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防范势在必行。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序适应气候变化的途径,第一阶段重点针对不同的区域和领域,解决适应气候变化技术清查、研发以及适用性的分析,并在重点区域进行示范应用;第二阶段重点以综合性的问题为导向,通过领域协同和区域联动的途径实施气候变化适应;第三阶段是通过制度、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形成整体有序适应气候变化的常规化实施流程。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地理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

  (2)综合气候变化风险与防范

   以共性的综合全球环境变化与全球化风险影响分析技术为支撑,基于大量研究成果,采取综合全球气候变化与全球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影响的新视角,研究了综合全球环境变化与全球化对中国国家安全的风险与防范技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从综合全球气候变化与全球化的高度分析中国面临的综合风险。以国际风险理事会的综合风险防范(IRG)框架为基础,对综合全球环境变化与全球化风险进行识别。建立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包括多层次、多指标的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估模型,在现代化技术的支撑下,对综合全球环境变化与全球化风险进行评估。在综合风险制图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进行了风险制图,完成了六个图组的53幅风险地图。集成多种技术,构建了涵盖了事前防范、分级防范、工程能力防范、人文能力建设防范、紧急预案防范、预警防范等的综合全球环境变化与全球化风险防范技术体系。研究显示中国未来综合气候变化风险随时间有加重的趋势,微、低风险的区域在减少,中、高风险区域在增加。

  (3)彭曼-蒙缇斯潜在蒸发模型的修订与应用

   针对过去最大可能蒸散计算方法不统一的状况,遴选并修订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最大可能蒸散,利用左大康的辐射计算方法,修订为适合我国不同地区应用的模型。解决了过去国外模型只能在我国局部应用的问题。计算我国1971-2000年30年的最大可能蒸散,并分析了陆地表层干湿状况,干湿状况由Vysotskii湿润指数模型转换计算,重新认识了近三十年中国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区的分布。成果在《中国科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等学术期刊发表。

  (4)纵向岭谷区“通道-阻隔”作用及其生态效应

   综合环境因子与生态效应的研究显示,纵向的通道作用形成了水分与温度溯北,其生态效应解释了前人关于植物种分布偏北异常的结论,也显示了特殊生态系统(季节性雨林)偏北分布的格局;南部的岭谷排列造成了经向水分和温度的不均匀分布,反映在空间格局上为植被生产力与降水和辐射的一致性,形成高低镶嵌的格局;总体上显示纵向岭谷区大的地形特征对地表环境要素及植被的制约,以及在环境要素作用下植被参数的地域分异规律。成果在《科学通报》、《地理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有助于回答该区域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及主驱动力”。

   (5)21世纪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

   该研究针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关注三个重点领域的自然生态系统,使用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情景排放特别报告》(SRES)所设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中,B2情景下的未来气候变化数据;应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对21世纪中国生态系统的状况进行模拟;在已建立的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植被体系和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中国21世纪自然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中国未来气候变化将对生态系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影响,并将随时间的推移有趋于严重的趋势;极端气候的发生将对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不同增温状况的研究得到,全国而言,1℃增温时,气候变化对NPP的有利或不利影响相当,只是体现为区域差异;2℃增温时,主要体现为轻度负面影响;3℃增温时,以中度不利影响为主;4℃增温时,受到中度不利影响的区域增加。全国而言,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的不利影响随温度上升而越来越严重,但总体是以轻度的影响为主,部分地区达到重度的影响,特别是西北地区。研究成果在《科学通报》、《气候变化研究进展》、《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等学术期刊发表。

   (6)综合区划指标体系的建立

   应用经典与新增的区划原则和技术手段、综合数据,建立了综合区划初步的指标体系。采用五级制:0级单位大区(realm),反映基本的地质构造;一级单位生态带与生态亚带(zone/sub-zone),反映大规模温度状况的区域差异;二级单位地-人区(region),在自然方面反映的是水分状况,在二级区中采用人口密度作为划分依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地”的载荷;第三级单位生态经济地区(division),使用比较一致的中级地貌单元、植被群系和土壤亚类以及经济的结构特征(对自然的依赖程度)作为划分依据,反映出人地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四级单位经济小区(district),反映区域的发展水平。这一指标这青藏高原案例区的研究获得成功,成果在《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等学术期刊发表。

论著发表

   发表(合作发表)各类科研论文200余篇(部)。2004~2008年间作为主要作者召集人,参与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和技术报告《气候变化与水》编写, 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特别报告《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编写;是第一次~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第二卷领衔作者之一,《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的主要作者之一。

获奖情况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2018);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2017)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2, 2012);中国测绘学会优秀地图裴秀奖银奖(第8, 2012);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主要完成人,2009);诺贝尔和平奖(IPCC集体奖,2007);环保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第4, 2004)。获《科学中国人》杂志2017年度人物。

近五年主要发表论文

  2020

  1.      Shaohong Wu Jiangbo Gao Binggan Wei et al. Building a resilient society to reduce natural disaster risksScience Bulletin 65 (2020) 1785–1787

  2.      吴绍洪,赵东升.中国气候变化影响、风险与适应研究新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30( 6) : 1 9.[WU ShaohongZHAO Dongsheng Progress on the impactrisk and adaptation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2030( 6) : 1 9.]

  3.      Lin Yang Xinming Li Qinye Yang Lei Zhang Shujie Zhang,  Shaohong Wu* & Chenghu Zhou (2020): Extracting knowledge from legacy maps to delineate ecogeographical reg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DOI: 10.1080/13658816.2020.1806284

  2019

  4.      Wu S. Liu L. Gao J. & Wang W. (2019). Integrate Risk From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Under Global Warming of 1.5 and 2.0 °C. Earth's Future 1307 – 1322. https://doi.org/10.1029/2019EF001194

  5.      WU Shaohong LIU Lulu *LIU Yanhua GAO Jiangbo DAI Erfu FENG Aiqing WANG Wentao The Belt and Road: Geographical pattern and regional risks J. Geogr. Sci. 2019 29(4): 483-495

  6.      Yunhe Yin Haoyu Deng  Shaohong Wu*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thermal growing degree-days and season under climate warming in China during 1960–2011Int J Biometeorol (2019) 63:649–658

  7.      Jiangbo Gao*Linlin Zhang Ze TangShaohong Wu*A synthesis of ecosystem aboveground productivity and its process variables under simulated drought stressJournal of Ecology. 2019; 107: 2519–2531

  2018

  8.      Wu Shaohong* Pan Tao Liu Yanhua Gao Jiangbo He Xiaojia 2018 Orderly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 roadmap for the post-Paris Agreement EraScience China - Earth Sciences61: 119-122

  9.      吴绍洪,刘路路,刘燕华,高江波,戴尔阜,冯爱青,2018,“一带一路”陆域地理格局与环境变化风险,地理学报,73(7): 1214-1225

  10.   吴绍洪,高江波,邓浩宇,刘路路,潘 韬,2018,气候变化风险及其定量评估方法,地理科学进展,37(1): 28-35

  11.   Yue XiliuWu Shaohong* Yin Yunhe Gao Jiangbo Zheng Jingyun2018Risk Identification of Seismic Landslides by Joint Newmark and RockFall Analyst Models: A Case Study of Roads Affected by the Jiuzhaigou Earthquak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9: 392-406

  12.   Feng Aiqing Gao Jiangbo,  Wu Shaohong* Liu Lulu Li Yanzhong Yue Xiliu 2018Assessing the inundation risk resulting from extreme water levels under sea-level rise: a case study of Rongcheng China       Geomatics Natural Hazards and Risk       9(1): 456-470

  2017

  13.   WU ShaoHong* PAN Tao LIU YanHua GAO JiangBo & HE XiaoJia 2017Orderly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 roadmap for the post-Paris Agreement Era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doi: 10.1007/s11430-016-9113-x

  14.   Shaohong WuAiqing FengJiangbo GaoManchun ChenYanzhong LiLei Wang 2017Shortening the recurrence periods of extreme water levelsunder future sea-level rise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2017) 31:2573–2584DOI 10.1007 / s00477-016-1327-2

  15.   吴绍洪,潘韬,刘燕华,邓浩宇,焦珂伟,陆晴,冯爱青,岳溪柳,尹云鹤,赵东升,高江波,2017,中国综合气候变化风险区划,地理学报,721):3~17

  16.   吴绍洪,高江波,戴尔阜,赵东升,尹云鹤,杨琳,郑景云,潘韬,杨勤业,2017,中国陆地表层自然地域系统动态研究: 思路与方案,地球科学进展,32(6): 569-576doi:1011867 /jissn.1001-81662017060569

  17.   Lulu Song Qianlai Zhuang Yunhe Yin Xudong Zhu and Shaohong Wu*2017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evapotranspira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2000 to 2010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 12 (2017) 014011

  18.   YUAN Quanzhi *WU Shaohong DAI Erfu ZHAO DongshengREN Ping ZHANG Xueru 2017NPP vulnerability of the potential vegetation of China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past and futur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7 27(2): 131-142

  19.   YUAN QuanZhiWU ShaoHong* DAI ErFu ZHAO DongShengZHANG XueRu & REN Ping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wet-dry conditions from 1961 to 2015 in China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November 2017 Vol.60 No.11:2041–2050

  20.   Yunhe Yin & Haoyu Deng & Shaohong Wu*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thermal growing degree-days and season under climate warming in China during 1960–201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DOI 10.1007/ s00484-017-1417-y

  2016

  21.   Shaohong WuAiqing FengJiangbo GaoManchun ChenYanzhong LiLei Wang 2016Shortening the recurrence periods of extreme water levels under future sea-level rise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doi: 10.1007/s00477-016-1327-2

  22.   WU Shaohong YIN Yunhe *ZHENG Du YANG Qinye DENG Haoyu 2016 Advances in terrestrial system research in China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6 26(7): 791-802

  23.   吴绍洪, 刘文政, 潘韬, 邓浩宇, 焦珂伟, 尹云鹤,20161960~2011 年中国陆地表层区域变动幅度与速率,科学通报6119):2187 ~ 2197

  24.   吴绍洪, 罗勇, 王浩, 高江波, 李传哲,2016,中国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 态势和展望,科学通报6110):1042 ~ 1054

  25.   吴绍洪,赵东升,尹云鹤,杨勤业,张雪芹,2016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理论与实践之继承与创新,地理学报719):1484~1493

  26.   Xiaoli Shi Dongsheng ZhaoShaohong Wu* Wenjiao Shi Erfu Dai & Wei Wang (2016) Climate change risks for net primary production of ecosystems in ChinaHuma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2:4 1091-1105

  27.   苑全治,吴绍洪*,戴尔阜,赵东升,任平,张学儒,2016,过去50 年气候变化下中国潜在植被NPP的脆弱性评价,地理学报715):797~806

  28.   郭灵辉,郝成元,吴绍洪*,高江波,赵东升,21 世纪上半叶内蒙古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趋势,应用生态学报273):803~814   

  29.   冯爱青, 高江波, 吴绍洪*, 等. 2016.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风暴潮灾害风险及适应对策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35(11): 1411-1419

更新日期:202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