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人才

朱华忠

受教经历:
学士学位,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航测系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 1990
硕士学位, 北京大学 遥感应用研究所, 地图学与遥感专业,1995
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图学与遥感专业,2006
访问学者, 美国 Purdue大学, 1997-1998
职业经历:
    助理工程师,江苏地矿局测绘大队,1990-1992。参与了京沪高速公路建设前期1:2000地形图测绘工作,参加了国道苏北公路段建设的1:2000地形图测绘工作。
    助理研究员,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研究中心,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95-2000。负责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和培训工作。1997年初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全国29个生态站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上讲授Internet技术。参与了中科院九五重大项目《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形成机制与可持续性研究》的研究工作,负责GIS应用研究。系统掌握ARC/INFO、ARCVIEW、Ermapper、Imagine、GeoMedia和Oracle等GIS、数字图象处理和数据库软件,并熟悉Sun的Unix系统。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0.7—现在。 进入所创新基地,从事GIS和遥感在生态学中的应用研究。参加了所科学计划专题“中国森林植被生物量碳蓄积的估算”、所领域前沿项目“联系生物地球化学与植物地理学的区域植被动态模型”、973计划“高原生态系统界面过程特征参数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项目数据管理相关研究工作。
完成项目:
   参加了国家重大项目“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1995-2000。
   参加“中山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 1998-1999年。
   深圳龙岗区垃圾处理场遥感应用选址(环保局环科院课题)利用该地区SPOT卫星影像、地形图、规划图、水文地质图、自然保护区图等资料,运用遥感(RS)和GIS技术,经过多指标综合评价,提出了三塘埔,水祖坑,蜈蚣岭三个可选场址方案。1999年。
   根据全球0.5°×0.5°的云量数据和土壤质地数据集,生成了2.5'×2.5'全国云量数据和土壤质地数据集;根据1982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生成2.5'×2.5'全国植被数据集。我们现在有气温、降水、海拔、云量、土壤、植被的全国2.5'×2.5'的数据集。2001年。
   与美国Oregon州立大学空间气候分析中心合作,基于中国及周边国家2000个气象站长年平均气候数据,利用PRISM模型生成2.5'×2.5'的全国主要气候要素(月最高、最低平均气温及降水等)栅格数据集,并采用独立于模拟数据的CERN的18个生态站气候数据对该数据集进行了精度分析。利用该数据,基于创新小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GIS技术生成中国植被地下生物量分布专题图和中国森林植被叶子寿命分布专题图。收集整理全球气候数据(0.5×0.5)和全球植被数据(1-km),基于创新小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GIS技术生成全球地下生物量分布专题图。2001年。
   形成最新一代PhenLai1.0版软件。该软件主要用于森林叶面积指数、净初级生产量、冠层蒸散量和潜在蒸散量等计算。2001年。
在研项目:
   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科学考察-面上遥感调查,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08-2012)。
   基于多光谱和雷达遥感的林龄反演,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2009-2010)
发表论文:
[1] Lin Zhang, Tianxiang Luo, Huazhong Zhu, Christopher Daly and Kunmei Deng,Leaf life span as a simple predictor of evergreen forest zon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J. Biogeogr.) (2010) 37, 27–36。
[2] Tianxiang Luo,Lin Zhang,Huazhong Zhu,Christopher Daly,Mingcai Li and Ji Luo. Correlations betwee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foliar carbon isotope ratio across a Tibetan ecosystem transect. Ecography 32: 526_538, 2009, doi: 10.1111/j.1600-0587.2008.05735.x 
[3] Luo, T., S. Brown, Y. Pan, P. Shi, H. Ouyang, Z. Yu, H. Zhu. 2005. Root biomass along subtropical to alpine gradients: global implication from Tibetan transect studies.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6: 349-363.
[4] Zhu Huazhong, Luo Tianxiang, Yang Yaping. MODIS-Based seasonality and Distribution of Leaf Area Index of Grass Land of Gonghe Basin i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SPIE sympoium of Remote sensing, 2005, Bruges, Belgium.
[5] ZhuHuazhong,Luo Tianxiang. MODIS-Based Distribution of Leaf Area Index of Grass Land of Gonghe Basin i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EEE IGARSS 2005, Seoul, Korea.
[6] Luo, T., R. P. Neilson, H. Tian, C. J. Vörösmarty, H. Zhu and S. Liu. 2002a. A model for seasonality and distribution of leaf area index of forest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hina. 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13: 817-830.
[7] Luo, T., W. Li and H. Zhu. 2002b. Estimated biomass and productivity of natural vegeta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12: 980-997.
[8] 朱华忠,杨雅萍. 黄土高原地区资源与环境遥感系列图数字化建设,科学数据库与信息技术论文集(第七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7。
[9] 朱华忠,罗天祥. 中国高分辨率温度降水模拟数据的验证. 地理研究. 2003 Vol.22.No.3: 349-359
[10] 岳燕珍,朱华忠. 土地资源信息共享系统研究进展.资源科学,2002,24(1):92-93
[11] Shao, G., H. Zhu, W. L. Mills. 2000. An Algorithm for Automated Map Mosaicing Prior to Georegistration.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6(1): 97-101.
[12] 朱华忠,牛栋. GIS发展趋势—Intergraph解决方案.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年会论文集,1999.
[13] 朱华忠. GIS现状与发展趋势:www技术及其在GIS中应用.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年会论文集,1996.
应邀讲课:
[14] 1小时课程,内容为“资源环境空间信息元数据库与共享网络”,中国空间信息技术与资源环境共享培训班,国际空间信息技术培训研究院,2002年6月22日。
[15] 1星期,讲授Internet技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全国29个生态站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1997年1月。
联系方式:
电话:(office)86+10+64889271
电子信箱 :
zhu@cern.ac.cn  zhuhz@igsnrr.ac.cn
联系地址: 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 地球系统科学信息共享中心 100101